答:动时修止静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修道即生成佛有何难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答:好问题!看到标题就让人手痒的好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好大的问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深入展开,讲上它三天两夜。大致归纳一下思路,有以下几种讲法:1、从三十七菩提道品讲起,从四念处一直讲到八正道。一个套一个,循
答:这么简单粗暴的功课需要啥经验啊……给自己规定个死数儿不间断每天磕,不许中断再难受再疼也不许停……
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八章》
答:修行分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信是相信法门,相信佛陀,相信三宝,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圆满佛性,通过修行去除无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解是确切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学佛到底要学什么,法门要怎么修,仪轨如何
答:先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不让爹妈整天操你的心,不用爹娘养活你,余下的再说。吃着爹妈的供养,花着双亲的血汗然后在这儿异想天开,合适否?好意思否?如果你有个儿子如此你乐意否?!先从吃喝拉撒睡
答:先明白为啥要修……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目的地就错了,越努力只会错越远……
答:先明白为啥修and修个啥……再谈别的……
答:对于一个平时没有功夫功课的人,显然您的七日不乱是花式嘬死……这个不表,完全不存在任何可能性的0概率事件……只想礼敬一位佛陀——本焕长老本焕长老说:我八年不打一个妄念。顶礼本焕长老~
答:很多年轻人学佛都是因为遇到了人生问题,而这些问题99.99999%只有一个原因。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钱!”先好好挣钱。当你遇到给多少钱都放不下的问题时,再说学佛……
答:买三斤黄豆。去了瘪的、石子儿、其他杂物。准备两个盆,把黄豆倒进其中一个去。一颗一颗数,数到另一个盆里去。看看三斤黄豆总共有多少颗。当连续30次每次数出来同一个数的时候,咱们再聊下一步……
答:一,为啥我看标签感觉题主并不想真心解决问题。二,为啥这是一篇私信的公开提问转发版三,为啥不学学戒律看看药酒算不算犯戒。四,你是谁说的都信,全盘接受。这很危险……鉴于上,这篇问题不能答。一来答了你也未必
答:讨论念佛,绕不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果你看过,就问不出这个问题;如果他看过,就说不出那些话……拉出去每人20板子……
答:不知道多少人有这经历,给别人拔白头发。一定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你去扒拉着头发,找到一根白的,拔下来。修行的道理其实一回事儿。人的思维和起心动念的速度太快。有粗念,有细念。粗念偶尔能逮着,细念
答:看点儿电视剧呗。其实,这就是实修……
答:按照人类的知见,我不待见的一定是不咋地的,所以给出啥答案来都不稀奇。买不起爱马仕不说自己穷,非说两元店不坑爹。这你上哪儿说理去……密宗的东西显宗都有;显宗的东西密宗具足。性宗的东西相宗完备;相宗的东西
答:你先给我讲讲,什么叫精,什么叫气?
答:有些人否定的是佛教,有些人否定的是佛法,否定佛学的不说没有,但是真心不多……佛学是知识层面的,实修实证是佛法层面的。这是两码事儿……您这问题犹如——说白菜馅儿饺子不好吃的人,掏耳朵都抠出大硬菜了么?!
答:不见本心之前,随喜是妄念,嫉妒也是妄念。用一个妄念对治另一个妄念。不管是否对付得了,余下的也只能是妄念……So……用有为法解决有为法的问题,只能得到有为法。一定用无为法解决有为法的问题,才能得到无为…
答:混沌不明是昏沉,心的活跃是散乱。要么昏沉要么散乱,您确定知道禅修要修成什么样,以及该怎么修么?!
答:武林兴盛是靠洪七公还是王语嫣?
答:不是佛说的就不符合佛知见么???三皈依,皈依佛——你只皈依自信己意的佛说文字,皈依法——你连法是什么都不知道,皈依僧——你否定一切经典中除佛以外的一切贤圣觉者。一个问题暴露出来你三皈依一个都没有,丑不
答:三皈五戒……
答:多练
答:买的奔驰漏油了,不能去宝马找售后……
答:佛会变身,超级变变变,变形金刚,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在人天乘,佛是五戒十善在声闻乘,佛是四圣谛在缘觉乘,佛是十二因缘在菩萨乘,佛是般若智慧在佛乘,佛是无念无修无证之者。相对于不同的众生,佛对他们所说
答:念心经啊,念金刚经啊,烦躁的时候一念心经就好啊……平时哭着喊着念心经的亲人们,开卷考试照抄的时候咋不知道抄哪段儿了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
答:每一件美好的事物,从客观来说不可能恒久,从主观来说不可能持续……大肘子美好。客观来说吃多了拉稀;主观来说吃多了发腻。大肘子是乐么?其实只是一种新来的苦。众生颠倒,是以苦为乐……只顾及到了一时的触受,而
答:蟹妖。药师经里有个最大的秘密,东方世界就是西方世界,读明白没有?金刚经里上来佛吃完饭,刷盆子,坐好后,金刚经到这里其实已经全部讲完了。须菩提尊者请法说稀有世尊。这已经是在赞叹释迦佛刚才讲法的殊胜。这也
答: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水患。治水的根本就是疏堵结合。赚钱是一个根本,首先专修必须得有经济支持;其次世间五明通达也是烧钱学出来的;第三,只有红尘里玩够了,才有心思出红尘。统统这些,是疏,疏导。观苦属于堵。
答:上帝能被被打了还将右脸伸给他在亲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还愿意宽恕教化他们我佛慈悲为怀被打了左脸还可以庆幸右脸还完好愿意为众生度一切苦厄“上帝能被被打了还将右脸伸给他”——说这话的是耶稣,有人打你的左脸
答:很多学佛人嘴里说无常,但是从来没认识到自己说无常的时候是自欺。啥叫无常?就是会变。那么什么叫恒常呢?人们认为恒常的就是不变的。其实,恒常的本质不是不变,而是无生……扯这些太深了,说了没屁用。观世间八苦
答:可以布施的东西很多,说一句谢谢你,说一句对不起,吃饭不bia唧嘴。都是最好的布施……先学会尊重自己,再学会尊重别人,自然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受人敬重的人,福报会差么?!凡夫讲赚钱的方法,佛教讲因果不虚
答:总说——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又叫三十七菩提道品。唯有契合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才是符合菩提道的教法,才是解脱的根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四念处
答:怎样可以让自己持续地精进?1、精进为了啥?——为了学佛。2、学佛为了啥?——为了解脱。3、解脱为了啥?——不受世间苦。4、世间苦到底有多苦——也许、那么、可能、好像、似乎、大概、差不多、大约?只要思想
答:学佛修行,最怕的是自欺。正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自己学佛的初衷就有问题,那么结果必然同样有问题。从您所述,您所体会的,只是婚姻苦,感情苦,充其量算是求不得苦,大抵可能还算半个怨憎会苦。完全挨不上
答:这题没法搅稀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看哦。是可以入道,不是一定能入道。做到这些,成为了入道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些或许能入道,没了这些决定没戏。上班,工作。不可能做到外息
答:讲俩小故事。特好玩儿……一,城南婆子。佛带着一群比丘在城里,突然面前出现一个老太婆。佛向她走几步,老太婆看见佛了扭头就走。佛用神通化现,在他对面又出现一个佛。老太婆再转身。佛再化现……直到一圈儿佛围着
答: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答:念佛的窍诀就八个字——督摄六根,净念相继。换言之,在您所谓的慢心、嫉妒心、分别心生起的时候如果能想到念佛,当下就只有一句佛号,而其他了然全无。这就叫修心。对境现前,提起一句佛号,就是随顺觉正净;除此之
答: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
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名为不退转菩萨。八地,不动地菩萨。从八地往后。也可以叫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念佛是他力。也就是说,我没有阿鞞跋致的因,借助阿弥陀佛,我
答:你把念佛弄成了形式主义。念了半天,妄想一个不少打,分别执着一丝都不减……学佛到底学什么?明白这个,远比学佛本身重要得多。这就是一个案例,看起来学佛两年多,但是根本没在学佛……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
答:回答这个问题,不免扯出一个大家平时问得最多的问题——“为什么好人成佛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这里咱们就不妨研究一下,坏人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究竟要放下哪把刀?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答:不在非食堂餐厅餐馆以外的地方就餐是文明。我以前是绝对反对边走边吃的。买水喝,超市买了当时喝完把瓶子扔了继续该干嘛干嘛。要么喝不完放书包里带走。拎着饮料边走边喝再加上几个人成帮结队嘻嘻哈哈,看着就流气。
答:首先,对于淫的判定,有三种立场,一个是接触说,性器官碰上就算;一个是射精说,只要射精就算;一个是高潮说,只要爽了嗨了就算。优婆塞五戒相经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
答:首先赞叹您的智慧,敢于直面死亡并惧怕。其实有多少人,连怕死都不敢……佛当年也是这样,看见恒河漂来的尸体,意识到人都要死,世间都无常,然后某一夜,抛弃妻子,去寻求解脱和智慧。其实如果每个佛教徒都真实地惧
答:让人手痒的好问题!学佛学佛,佛啥样我啥样,就叫学佛。佛老爷子亲自做了示范,告诉我们祂是怎么修,修什么的。在佛陀十九岁的时候,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脚趾的夜里。佛陀祂老人家,扔下美娇妻和大儿子,脚底抹油
答:首先,啥叫习气?通俗说,习惯、习以为常。我们要吃饭,要呼吸,要穿衣服,听见了音乐会摇摆身体。这是习气。进而说,我们会把自己认知到的当作真实的,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脑子,眼睛,嘴巴,耳朵。也是习气。再进一
答:首先,什么是咒?粗略地定义,可以让听者按照文字内容,达成与讲述者共同心境的语句,就是咒。很明显的例子,“去死吧你!”这句带有明显诅咒性的语句。可以成功地使听到的人产生愤怒、怨恨,很明确的知道对方听到后
答:佛在开悟的时候,把49年的佛法都讲完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只不过被各种无明所覆盖。那么百千万亿佛弟子,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去除掉覆盖着智慧的
答:泻药。一,四禅八定先说娑婆世界。共分成三个部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欲望勾牵,情迷生死,六道轮转中的众生居所;色界,就是有了禅定,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之后,靠禅定喜乐当饭吃的天人居所,还保留了色
答:文殊师利: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四有安身之宝,善能辅君养亲;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
答:既然是佛法,那么必然具有共性。佛不可能讲了49年的法而诸法之前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楞严经里佛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说白了,各个法门,就是为了歇,就是为了菩提。打个特别简单的比方。让狂心歇下来,就好比要
答:大正藏第12册No.0340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No.340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人、菩萨十千人俱。复有欲界诸
答:“云何菩萨随顺善巧?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随义不随于文,二者随智不随于识,三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四者随法不随于人。何等为义?云何为文?谓若入解出世法行,此说为义。达世间法,此说为文。若于整肃施以
答:咱们就事论事,不针对某个人,也不针对某种出家的身份。我先声明,我只讲道理,不撕B。一,把堪布和上师以及阿阇黎并列是偷换概念。1、先看堪布的定义: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
答:学佛好比回家。佛在家等着,等着孩子回来。路上有坏人,叫波旬,也叫魔王。波旬负责乱写指路牌,把路指到瞎处。佛负责告诉孩子,家在哪儿。怎么回去。我佛慈悲,还告诉了孩子一件事儿,就是怎么识别波旬篡改的路牌。
答:不动心,也就是心不动。心不动,也就是证得无生忍。无生忍,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就从禅定力而来,从控制自己起心动念而来,从一个个没有我执的念头而来。禅定力,就从功夫而来。不动心,就从功夫来。比尔盖茨的财富
答:首先,最严重的!您的问题有企图优化佛法的嫌疑。念佛法门是释迦佛亲口所说,作为一个不违背三皈依原则的佛弟子,不可能认为佛法存在优化空间。这是极其恐怖而且吓人的。企图用人类的IQ去凌驾于佛陀的智慧。这是很
答:高人太多,我随便说几个要点,您捡着要命的听。首先,随喜赞叹。这年头肯实打实做功夫的人不多,无论如何这个要随喜赞叹。二,喉轮是密宗气脉明点修法的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指一个位置。喉部就是喉部,别说
答:佛法就像药。什么是好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有一种抗菌素特别高级,每天输两瓶药水,半年了炎症还消不掉,它又到底高级在哪儿?有一种很殊胜的密宗法门,上师很厉害,弟子几万万,修了一辈子,就是没个修行成就的。
答:蚊子怨念不大?那公蚊子和母蚊子谁大?老蚊子和小蚊子谁大?真怀孕的和没怀孕的谁大?快分娩的和没分娩的谁大?佛法是这个世界上最讲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随业受报并不是因为对方的怨念,而是自己的歹心。杀死一
答:南怀瑾老师讲“达摩四行观”--学佛注重在行所以一切在行,尤其目前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崇尚谈禅,千万要注意,真正的禅宗是行到,不是嘴里讲的口头禅。光谈禅没有用,要行到,因此要特别注重达摩祖师所传的禅宗,达
答:佛法的修行,不是让我们去到一个happy的地方。而是放下自己的贪嗔痴无明,在哪里都happy。正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净土在自己的心里,不在外面的世界。而这里的心是真心,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的真心,况诸世界
答:一、念佛的原理学佛的原理,不管什么宗派,净土念佛、密宗仪轨、天台止观……统统都是禅定力的修习,也就是控制自己起心动念的能力的训练。只有控制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让它不攀缘,不著相,这时候所体现的,才是
答:不得不赞叹,这是一个好问题!感谢提问的朋友!所有信佛的,拜佛的,学佛的朋友、师兄,一上来想必都经历过一个叫做“三皈依”的法会,也叫做三皈依羯磨。羯磨,梵文,仪式仪轨的意思。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你说你学
答:1、大道至简,至臻化境。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究竟智慧圆满的道理。佛一辈子说法分五个阶段。法华涅槃是第五阶段,最后一部,开显唯有一佛乘。这是佛教的最高真理。放下自己的贪嗔痴、分别妄想执
答:泻药。1、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是中观。生、灭、不生不灭、即生即灭、非生非灭,非非生非非灭,这些加一起,才勉强可以叫做中观。然而也只是不可说的中观的文字境界。2、否定因果中观不是否定因果,而是否定了妄认因
答:《地藏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显然。不是说非理性的是罪,理性的不是罪。佛已经不用理性和非理性来作为判定依据了,而是看到底是智还是识。所以四依法里有依智不依识。而智慧却不
答:蟹妖。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到这儿,心经讲完了。这里没听懂,后面弄得再通透,也没用。《美丽波罗蜜多色经》有个大美女,长的特漂亮,艳压群芳,胜一切美色。年轻人,美不异靓,靓不异美,美即是
答:但有言说,皆无实意……落在文字相,着进去,就又生起无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禅宗也有一句话,只许用,不许卖。放下就是放下,简单干净利落的放下。一念我放下了,就又没放下,落在一边之中……所以佛说四
答: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立什么知都是无明。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什么心念,都是罪业。
答:这题需要两段经文一起看。一,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大正藏第16册No.0672大乘入楞伽经意思很简单,宁愿起大大的我见,不起小小的空见。我见,来自于我执,因为执着有我,以四大假和为自身相
答:到目前,我所接触过的所有人,不算死了的,具足空性见的,不超过一巴掌五个……很多人拿着自己对空性的理解当作空性。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对空性的知见立知难道就不是无明么?!“空性见”这词儿多见于密宗。以无上瑜
答:南公著述的任何一部作品的任何一个词儿,都是严格地斟酌和推敲过的。我一直推荐两本书——《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对于一些身体不好,或者很怕生病,很在乎养生,很在乎健康的人,我会推荐他们《小言黄帝内
答:我们不谈佛教,不谈本土化的佛教,更不谈中国人,单讲——解。人有六个器官,附带六种功能,缘到六种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其中,色声香味触,叫色法;法,叫心法。通俗说,就是物质的,意识的;或者
答:学佛最怕一件事儿,自欺——而且是完美的自欺。所谓自欺,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完美的自欺,就是完完全全欺骗了自己,自己从不觉得被自己骗了……你为啥学佛啊,想出轮回——你出过轮回么?你知道出轮回什么样儿么?
答:信无常,就是信因果。因为不信或者不正信因果,才把因缘果报搞成了终点的宿命论(拨无因果)和过程的不可知论(凡夫畏果)。因缘果,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个“当下”,既是过去也是现在还是未来。同时,每个“当下
答:正报庄严,依报自然也庄严。快乐不是恒久的,烦恼都是痛苦的。快乐和烦恼有什么恒久可得的“乐”呢?!所以不成道就苦嘛……
答:一,都好。二,都行。三,别啰嗦。
答:1、离心意识,得破参,即明心见性;2、心体离念,得无生法忍;3、无生法忍得八地果位;4、八地菩萨为不动地,得不退转果。明心见性后,顿见清净法身,无始无终;开始圆满报身,有始无终;然后才有百千万亿化身,
答: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有的家长立刻大呼小叫:你傻啊!你瞎啊!你眼睛瘸啊!太阳是那色(shai三声)儿么?还有一种家长什么都不说,你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那就是他的太阳,他有用自己的眼睛和智
答:一,这个问题跟你没关系。你要是愿意问什么叫福德资粮,我倒是愿意告诉你。一个小学生问博士后算学啥学位,这太扯了。二,这是核心,如果可以加持得阿鞞跋致,那楞严经里阿难就不会因为妄认“如来惠我三昧”而忏悔。
答:[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