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自己适合读哪本经书?

2/12/2016
金刚经 心经 楞严经 实修
...
网友提问:怎样确定自己适合读哪本经书?
想择一本经书坚持诵读,但不知道和哪本经书有机缘,诵读药师经一年后诵读金刚经一年多?现在有些没有信心很迷茫,请赐教!

法嘉宗智 回答

蟹妖。

药师经里有个最大的秘密,东方世界就是西方世界,读明白没有?

金刚经里上来佛吃完饭,刷盆子,坐好后,金刚经到这里其实已经全部讲完了。须菩提尊者请法说稀有世尊。这已经是在赞叹释迦佛刚才讲法的殊胜。这也是最大的秘密。读明白了没有?

首先和楼上的小六商榷,经书以长短来论次第,这实在使不得。六百卷的大般若部经典浓缩成了一部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又缩成了一部心经。心经是所有菩萨智慧的超浓缩结集。因为它短小所以应该一上来先读它么?!从修学的次第来看,什么是简什么是繁,什么是难什么是易?取决于篇幅和经文的知名度吗?!不靠谱啊……

回到原本的问题,到底适合读哪本经?

一,先看,经是怎么来的?
经,实际上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会议纪要。大概记录了佛陀和谁?在哪里?说了什么?有点像现在有些密宗传承里上师给弟子的问答录。后来几次结集经典,把弟子和佛之间的问答归拢起来,就成为了一部经。

二,佛用啥在说?人用啥在听?
修行的过程,就是圆满三身四智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的八识转化为四智的过程。眼耳鼻舌身识转为成所作智,意识转为妙观察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所谓转识成智,是转其名不转其实。用一个不太完全精准的比喻,某个美国公民,小时候叫奥巴马同学,现在叫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人没换,就是这个人,但是他的功能、能力、三观都发生了变化。识和智也一样,游戏规则变了,算法变了,但是CPU还是那个CPU。软件升级后功能更强大而已。
佛圆满成就后,转八识为四智。也就是说,佛在用智慧说法,人在用八识在听法。

三,所有的佛经到底要说一件什么事儿?
佛为一大因缘而出世,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佛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般若波罗蜜。翻译成汉语,就是圆满成就无上的智慧。般若是无上智,波罗蜜就是圆满成就。佛出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众生可以证得圆满的无上智慧。

四,佛所说的经典有逻辑顺序么?
佛讲经大概分成五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华严时是涵盖了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最高真理,高屋建瓴地彰显了佛法的全部内涵和精华。所以也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没法接受和契入,开始从最基本的世间法讲起,有了阿含时。讲世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讲十二因缘。
当众生开始具有出世间智慧了,讲解方等部经典,就是作为菩萨的行持。
进而是般若部经典,菩萨的行持来源于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不二。有了菩萨的智慧,才能圆满菩萨的行持。
到最后菩萨智慧的最高处来看,世界上没有大乘小乘,没有过去未来,没有长短方圆,没有众生和菩萨的分别,没有菩萨和佛的分别。众生都本来是佛,而且早晚毕竟成佛。
其中,金刚经,心经,都是般若部的经典。是具足了般若智慧之后怎么圆满般若智慧的经典。所以对于初学弟子学习般若经典而不得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就好比一个牙都没长出来的孩子非弄半斤红烧肉塞进去,行不行?肯定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效果如何?!不要了小命都是谢天谢地。多少读金刚经的人就是用自己的意识去揣度佛的智慧。企图用自己的小肠胃去消化红烧肉。其实不妨先放一放,等到了这个阶段再来看金刚经和心经。才会有效果,才能有读经的利益。读经不是为了获得佛学知识,不是为了获得意识境界,更不是为了寻求世间感应。而是为了契入智慧!

五,佛经到底该怎么读?
佛作为圆满的证悟者,祂所留给众生的是完整的获得觉悟智慧的方法。而不是觉悟了之后的各种知识。否则就是六祖所说的知解宗徒,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佛油子,就是神棍……
用禅宗最常说的比喻就是佛在教给众生看月亮。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着手指头的方向去看,而不是研究这根手指头。在楞严经里佛说只看手指不看月亮有两种错谬,一是误把手指头当月亮去研究,二是耽误了自己看到月亮。佛经里的话,佛所说的经典。就是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头,是一个已经看到了月亮的人教给别人怎么去看到月亮。但是如果只执着于佛怎么说,那就是在研究手指头了。读经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读完了之后明确知道该怎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了佛教导的到底该怎么做,才得到了佛法的真实利益,才拿到了佛法的核心内容。而不是整日的得瑟自己的佛学知识和佛教知见。

六,该读什么经?
个人建议,从阿含经开始。里面有详细的关于苦集灭道的全部内容。佛陀是因为观察到了世间苦而逃离皇宫,抛家舍业地去修行。对于学佛者,如果不体察世间苦,不对世间苦生起出离心,不对智慧解脱生起希求心。三主要道缺了俩,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修行成就那不过就是一句空话。
真实地生起了出离心,决心修行开始。个人推荐读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直到开悟见性之前,唯有一本楞严经,足够了。其他的看再多,无非是又学了一大堆的佛学知识而已。知识都是所知障,根据知识自己思维就是烦恼障。一部楞严足够开悟的,余下的,就是看经之外的问题。

七,读经解决多少问题?
观世音菩萨曾经在耳根圆通章里开示了修行的三个根本核心问题,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听闻,慎思。这是建立自己正知见,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过程。但是更关键的离不开实修。到底闻思修是修什么?佛在阿含经、圆觉经、楞严经里不厌其烦地提出,定慧等持。修行就是修禅定。就是修制心一处,就是修念兹在兹,就是修一念万年。二十五圆通,无一不是由禅定开始,由专注开始,由制心一处开始。

迷时千卷少,悟后半字多。
没有定慧的实际功夫,看多少经学多少论,死了都带不走。轮回到下辈子一个都想不起来,只有禅定功夫才真是自己的……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感谢您的细致回答,请恕我愚钝懵懂,是我没说明白,因为工作比较忙也有懒惰懈怠等原因,如果我是想定一个早课内容一直坚持的话,怎么选择诵持的经书呢,如果选择了,是一直不换还是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更换呢?或者怎样一个早课内容是合理的呢?感谢
答:坚持一门,长久熏习。
问:其实我就是想坚持一门,但是现在不知道要坚持的是哪一门,所以才来提问的。。能请再给讲一讲吗,谢谢@法嘉宗智
答:您三皈五戒了么?
问:皈依了,没有受五戒,但是在以五戒要求自己,尽量去做
答:皈依不受戒,直接怀疑皈依的质量和目的。先受戒,再说后面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