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首先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有一念“我想学佛”,都应该被深深随喜赞叹,这无疑是智慧的成就,是善根的成就……一,明确为什么要学佛。目的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果。如果学佛的目的错了,如同为了
答:总说——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又叫三十七菩提道品。唯有契合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才是符合菩提道的教法,才是解脱的根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四念处
答:有两个问题。搞明白了立时外行变老手,佛棍法油子奈何不得丁点分毫;如果弄不明白,盲修瞎练一辈子,几大劫搭进去依然都只是个门外汉……一、为什么要学佛?目的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方法,方法决定结果。为什么现在学
答:[查看详情]
答: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问答》南怀瑾先生《答青壮年学佛者》
答:三皈五戒,深信因果。
答:佛教,或者说佛法的核心理念,是因果。或者说是深信因果。推荐《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地藏经》。建立了因果知见,哪怕没有三皈五戒,也是入佛知见。即便号称信佛三十年,张嘴不谈因果而还是感应、梦境,充
答:佛经里经常出现一句话,后来也被很多人拿来当做含糊其辞的托词——不可说!我们多少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了——不能讲,不能说,我不告诉你。但是佛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法用语言说出来。其实,
答:先明白什么是三皈依,在考量如何皈依……此题著作权归南公弟子古国治居士。什么是皈依?古国治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
答:首先赞叹您的智慧,敢于直面死亡并惧怕。其实有多少人,连怕死都不敢……佛当年也是这样,看见恒河漂来的尸体,意识到人都要死,世间都无常,然后某一夜,抛弃妻子,去寻求解脱和智慧。其实如果每个佛教徒都真实地惧
答:某人说学佛,即非学佛,是名学佛。学佛为什么?——苦为了寻求平静——您可以去学瑜伽;为了仕途平坦——您可以去学厚黑学;为了梦想实现——您可以去学卡耐基;为了人见人爱——您可以去学蔡康永;为了挣钱发财——
答:不得不赞叹,这是一个好问题!感谢提问的朋友!所有信佛的,拜佛的,学佛的朋友、师兄,一上来想必都经历过一个叫做“三皈依”的法会,也叫做三皈依羯磨。羯磨,梵文,仪式仪轨的意思。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你说你学
答:一,佛教徒不是要出家。不是只有出家才是佛教徒。只要你愿意皈依佛法僧,你就是一名佛教徒了。二,我从来不理解只皈依不受戒的人,如同这个世界没有不用抵抗重力的飞行,自然也不存在可以不受约束和修炼而圆满的成就
答:您的“我只想”,“我以为”……太多了。修行是把自己修正成“佛的样子”,而不是让佛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您这两问问其实是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法油子”?先别浮躁,静下来,听进去别人说什么,放
答:推荐赵朴老的《佛教常识答问》
答:1、您说的情况不是入定,是思维速度降下来后的散乱。前面说一念不生空灵寂静,后面有每一个泛起的念头历历在目。已经散乱成这样了,怎么可能是定?2、打坐会发热这是正常的。打坐的时候会有八种触受——动、痒、轻
答:苦够了,就好了……
答:🐮🍺随喜赞叹之余还要碎嘴唠叨一把,知道,更要做到!加油哦!
答:[查看详情] 一,还谈不到资粮的问题,出离心打哪儿来?二,世法可以说都没起步,贪嗔痴没品味觉正净怎么可能有保障。三,自己的人生自己还不做主,一切都是离不开的诸障碍。四,学业压力会越来越重,好好学习。三皈五戒十善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