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话说中庸》中,南师在谈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时,曾说的“有了固定的边际,早就是偏了”?

摘原文当段:“其实,只要有了一个人为假定的不偏之中,这个中心点的本身,已经是有固定的边际,有了边际,早就是偏了。”由此引申类推,有一个中,便已是偏,哪里有一个不偏之谓中呢?如有,那也只是人为意识思想分别的假定之中。譬如一个人站在中心,由南望北,此人已在南面之北。左右东西,都是一样道理。所谓中心,只是临时方便,假设为中。由此类推,做人做事,哪里确定有一个不偏之中呢?所以'不偏之谓中',这等于说'徒有虚言,都无实义'而已。”
把这段理解为:论述中点本身本无固定位置,只能存在于'相对而言'与'分别假设'当中,故“不偏之谓中”无可实施性。
原本把问题中那句“有了固定的边际,早就是偏了。”的重点放在“固定”上,理解成:“在假定中找固定”的行为偏离假设条件本身。(也就是说原本只能找相对固定,找不到唯一固定。假定了相对却想找绝对的这一行为偏离了假设本身。)
但是总觉得重点是放在“边际”上。想问一下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呢?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1 赞
南公著述的任何一部作品的任何一个词儿,都是严格地斟酌和推敲过的。
我一直推荐两本书——《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
对于一些身体不好,或者很怕生病,很在乎养生,很在乎健康的人,我会推荐他们《小言黄帝内经》。
有人说,你推广外道典籍。
其实,南公早在这些书里下了钩子。
南公讲《论语》,讲《大学》中,好几次提到,
哎呀,我要乱来了,我要借用别家的观点或者话语来解释这个问题了。
其实,是把佛法渗透进来。看似讲论语、大学,实则借着论语、大学讲佛法。
佛法修行有四病,作止任灭。
任何一字儿,都是一种偏颇,都是一种无明的状态。
这在《圆觉经》和《圆觉经略说》里讲的明白。
而作止任灭其实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四条边,圈成一个四边形。落在任何一条边上,都不究竟,都不是中道,都不是解脱。
而真正的般若,就是不触碰四条边,在这个空间里的中点。
当然,这四病本身不是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我们这么比喻,仅仅是一个方便。
但是这也很容易让我们认识到,不要落边,不要落在四边里的任何一边,而要在中间。
当然,从中观来说,既然没有四边,又哪儿来个中间。这是后话。
所以南公在讲中庸的时候,也用了边际这个概念。
让你将来在有机会接触到四种落边的知见和情况时,可以很顺畅地构建这个模型或者知见。
所以南公的这一段儿实际上在讲,
正见是相对于邪见来说的,而自认为持守正见的时候,
这正见本身就是相对于邪见的一个知见。
我们不谈你这个正见对不对,在你安立一个“XXX是邪见”的时候,已经就落入邪见了。
老禅师们总会说,空有不二。
很多人说空啊空啊,其实这是“有”,“有”一个“空”。
又在说,有啊有啊,其实这是“空”。因为这个“有”本身是“空”的。
“即空即有”和“非空非有”也如是。
所以在安立任何一个概念A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概念“A”和其他一切不是A的概念“非A”对立起来。而这本身,就已经落边,就已经出偏。
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也就是地藏经里所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也是虚老说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也是法嘉宗智说的,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么,远比修行本身重要得多……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固定,也不是边际。这俩词儿拆开了都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几万字来。
这句话的真正的核心,在于“人为假定”。
因为安立知见、分别执着是人的本性。而假定本身就是与生俱来的妄想无明。
四个字,把无明说透了,把分别、妄想、执着说透了。
想下手,从这儿开始……
P.S. 禅有祖师禅,如来禅。
南公玩儿的是祖师禅。祖师讲法没次第。当然,禅法本身就没次第。
张嘴就是第一义,就是般若,就是中道……
不是他不愿意把过程和次第讲明白,而是压根儿他就没有。
人家累生累世修到今天,如同这孩子生下来就身价过亿。
别说他含着金勺子,就是钻石勺子还得是食堂阿姨打饭用的那种……
你问他怎么挣钱,真不是他不想告诉你,而是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祖师的书,值得一遍遍地读,值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着读。
弄不好就错过了最重要的东西,而把旁枝末节玩儿了一辈子。
网友上传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