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持咒,四禅八定,修佛这些基本概念怎样理解,有何关系,另外持咒这一法门是如何贯穿整个修学始终?

11/16/2015
念佛 实修
...
网友提问:打坐,持咒,四禅八定,修佛这些基本概念怎样理解,有何关系,另外持咒这一法门是如何贯穿整个修学始终?
因缘际会,初闻佛法,这闻思易解,可修学上面一片茫然,末学打算专持六字大明咒,一门深入,可这持咒法门,具体如何修持,和四禅八定有何关系,这四禅八定和终证佛果又有何关系,诸位见笑了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1 赞

泻药。

一,四禅八定
先说娑婆世界。共分成三个部分,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就是欲望勾牵,情迷生死,六道轮转中的众生居所;
色界,就是有了禅定,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之后,靠禅定喜乐当饭吃的天人居所,还保留了色相;
无色界,就是寂灭到连色相都没有了。

那么其中,色界,一群以禅定的喜乐当饭吃的众生们,
从下往上,按照禅定水平的深浅,分成四个阶段,
也叫做四禅天——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得乐、舍念清净。
按照得到不同的禅定水平,也就得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声闻乘果位。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这是路上的风景,
这是外道定,这是有相定,这是生灭定,这是不究竟的定,偏空的定,有执着的定,不圆满的有余依涅槃的定。

二,啥是定?and慧?
六祖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通俗翻译,当一个境界来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个境界的起心动念的受控程度,就是定。
八正道里最后一个是正定。也叫三昧。三是正,昧是定。所谓三昧正定,就是面对境界的时候,自己的起心动念符合一套佛法正知见的规则。这就是正定。
举个栗子,比如某人惹了我,凡夫的心念一定是这人讨厌,可恨,然后开始设计怎么报复。
而念佛人,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念到阿弥陀佛,当下断除掉凡夫的嗔恨和心思,这就叫念佛;
如果可以时时处处都用一句阿弥陀佛来断除掉自己的东想西想,断除掉自己意识里的乱七八糟,这就叫念佛三昧。
就是通过念佛的方法,让自己的意识完全处在符合佛智慧的标准里。
而当定力生起的时候,智慧也跟着发起。
好比有了灯,自然就有了光。

三,打坐,持咒是干嘛的?
密宗有打坐,观想本尊空性;
禅宗有打坐,提起念头,吊起疑情;
天台宗有打坐,数息随息,安那般那;
净土宗也有打坐,念兹在兹,一念万年,观想阿弥陀佛……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就是八万四千种胶囊,里面装了同一种药。只不过有人喜欢红的,有人喜欢绿的。借由红绿不同颜色的胶囊,让病人痛痛快快地把药吃下去。
这种药就是禅定。
智慧从禅定而来,禅定从功夫而起。无论是观想、无论是看话头,无论是观呼吸,无论是念佛,目的就是一个——
让我们的意识,尽量少地出现不经允许就蹦出来的东西;
让我们的意识,尽量集中地围绕着同一个内容。

好比栓驴桩。我们借由不同的桩子,为了拴住驴,让驴怎么跳怎么跑都绕不开这个桩子。这是不同法门所要达到的共同目的。
至于宗门不同,无非是桩子有粗细,有黑白,有高矮。目的都一样,为了栓驴。

四,持咒这法门怎么贯穿始终?
彻底圆满具有究竟智慧的,叫佛;
彻底压根根本不具备智慧的,叫凡夫;
佛和凡夫的混合体,叫菩萨。

那么智慧的不圆满,就是因为定力的不圆满,
定力的不圆满,就需要功夫,需要修习。
只要我们还有一个烦恼,那么我们在这个烦恼生起的那一刻,就是凡夫。
哪怕其余时间都是佛。
那么持咒,这个修习定力的法门,和本尊相应的法门,就贯穿始终。
用持咒的方式打掉作为凡夫的妄念、散乱、异想天开和瞎琢磨,就是持咒的妙用,就是咒子的功效,就是佛法的威力。
所以只要没成佛,就是咒子没念好。

加把火!嘿!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您写得棒去,不过有个地方可商榷一下,四禅跟四果不是对应关系的。比如有一类众生不需要初禅,仅以未到地定就可以证初果。而有初禅的众生在见道位之后可以直接证三果,并不需要三禅。见道位以后的众生更可以不再修禅定而仅以四谛十六行相直接证阿罗汉。
您看用得上就用,不必客气。
我的这个教证出自《阿毗达磨俱舍论》
答:我在北京,欢迎来喝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