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圣即主尊弥陀左大势右观音是表法净土实修方法吗?光从外在念一句佛,能否就断定此人没如理如法修念?

11/15/2017
念佛 实修
...
网友提问:净土三圣即主尊弥陀左大势右观音是表法净土实修方法吗?光从外在念一句佛,能否就断定此人没如理如法修念?

问题相关镜像来源:是不是有很多学佛的人学的观点极端了?为什么?

此疑问,来自"3.整天念“阿弥陀佛”,然而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智慧、思想或过人之处,貌似对佛学也不怎么理解。"是不是有很多学佛的人学的观点极端了?为什么?的相关回复,共有四则回复如下:

一、以下是点赞最高的一则师友的回复


3、整天念“阿弥陀佛”,然而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智慧、思想或过人之处,貌似对佛学也不怎么理解?

回应:梵语japa:指念诵,称诵、唱诵”,以声音切入。

梵语anu-smrti:指忆念,以思维切入。

以上是完全两种不同领域,部份民间信徒却将两种领域合而为一变成“口念”。

佛指“觉悟”,佛经所指的“念佛”于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佛随念”,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全部跟回忆有关。

如果部份民间信徒有“学识、智慧、思想、过人之处、对佛法理解”,就不会如此神神化化地「念念有词」了。

二、3.整天念“阿弥陀佛”,然而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智慧、思想或过人之处,貌似对佛学也不怎么理解。

念佛就相当于敲击佛的网站,接受清净的能量。佛法是清净的,清净可以生出智慧,因为智慧是自性本来自然含藏的,不需要外界的接触和经历就能获得。

三、3.整天念“阿弥陀佛”,然而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智慧、思想或过人之处,貌似对佛学也不怎么理解。


第一、别人可能比较少看或看不懂佛经或者看般若空性(我以前看也挺一头雾水的),又或者是因为没有时间可以静下来闻思佛理,只能抓紧时间多念佛了。第二、你的智慧不智慧、有没有学识的标准是什么呢?第三、别人的过人之处,要在你眼前呈现吗?你有多少接触别人的时间,了解对方了吗?

四,3.整天念“阿弥陀佛”,然而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智慧、思想或过人之处,貌似对佛学也不怎么理解。

3吾病就医 得药未知其所以然 故穷研病理、药理 如今坟头草已尺许高矣


彼行将就木之人 不知轻重缓急 将与吾类也
汝得药既服 信医耶 信药耶 焉知彼于佛不具如此之信耶 何故此为常情 彼为极端


附注:以上所引个别回复中,涉及感性经验(包括种种感应等等)与理性认识(文字般若等等)的关系问题。特援引当代我们社会主流哲学观点如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的。因而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理性认识要以语言(一定的声音)和文字(—定的图形)这种感性形式来表达,因而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总之,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法嘉宗智 回答

讨论念佛,绕不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如果你看过,就问不出这个问题;如果他看过,就说不出那些话……


拉出去每人20板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