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上师后,无论他是好是坏,都不能违背其教言,否则会堕入地狱?
6/10/2016
三昧耶戒
出家
密宗
上师
四皈依
实修

这句话从净土教材上看到的,但是还是想不通理由。指出错误不行吗,这不也是劝善吗?为什么任由错下去。
法嘉宗智 回答
咱们就事论事,不针对某个人,也不针对某种出家的身份。
我先声明,我只讲道理,不撕B。
一,把堪布和上师以及阿阇黎并列是偷换概念。
1、先看堪布的定义: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高僧。
这里有一个很吊诡的地方,从定义来看,堪布未必具有传授密法的资格。
也就是说,一个只通达显教但是不具有传承密法资格的人,也是可以做堪布的。
2、阿阇黎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上师。在密宗范围里说到阿阇黎和上师,是有严格定义的,就是此人一定具有传承密法的资格,他才可以作为上师、作为阿阇黎。
所以,依止上师、堪布、阿阇黎这句话在这里是有逻辑漏洞的。和一位不具备密宗资格的堪布,是没法建立和上师阿阇黎一样的密宗关系的。
二,所谓的依止。
1、很多人会用“四皈依”来否定密宗,认为不是佛说,因为佛没说过四皈依。其实这是不懂密宗。
密宗从来没有“四皈依”的提法,也从来不把上师当作佛法僧三宝之外的一宝。密宗认为,上师是佛法僧在人间的体现。上师的身是僧,上师的语是法,上师的意是佛。上师是三宝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三宝之外另有一宝,所以密宗的标准用语——皈依上师,皈依佛、法、僧。这也不叫四皈依,和三宝一体也不矛盾。
只是很多外行人异想天开地以讹传讹,让人抓住了小辫子。
2、一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师这个词儿是密宗独有的。哪怕他是一位密宗的大德,但是弟子和他之间没有建立密宗的关系(后面会说),就不能称其为上师,只能称呼为师父。
还有一个词儿叫根本上师,很多所谓的密宗弟子张嘴闭嘴根本上师谁谁谁,这是很闹笑话的事情。比如一个密宗弟子在很多位上师那里都接了密法,然后都没有间断地在修行,其中通过某一位上师的法而得成就,那么这位上师是他所有上师里的根本上师。换言之,不是成就者压根就不可能有根本上师。
只是很多汉地弟子太一厢情愿地在自己上师名号面前冠以各种殊胜和庄严的字眼儿以表自己的虔诚,但是其中很多做法乱了规矩。
3、一般说到密宗的依止,是指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用梵文讲叫“三昧耶”——翻译成“誓言”。自己和上师之间构成一种誓言的关系。这里就少不得扯出一个密宗的让人听着就起鸡皮疙瘩的词儿——灌顶。
所谓灌顶,表面上是个法会,师父通过诵经、持咒、法器来完成仪轨。实际上本质是传戒——就是传三昧耶誓言戒。上师和弟子之间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誓言关系,弟子和本尊、空行母、护法神之间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誓言关系,同时,弟子具有了修持一门密法的资格。这就是所谓的灌顶。灌顶之后,弟子得三昧耶戒,和上师本尊护法神之间建立三昧耶誓言关系,具有修行密法的资格,成为一名密宗弟子,可以称呼这位师父为上师。
三,依止的资格
很多人觉得,我参加了法会我就得到了灌顶和三昧耶戒。只能说图样图森破。
1、声闻戒、心地戒、金刚戒
1.1所谓声闻戒,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声闻的意思是听声闻道,这边说,这边听,听懂了,明白了。就得戒。
1.2所谓心地戒,其实粗略地可以认为,就是指的菩萨戒。菩萨乘和声闻乘是不兼容的,声闻戒的戒文是尽形寿,意思就是活着的时候;菩萨戒的戒文是尽未来际,菩萨戒是带到下辈子、下下辈子、永远带下去的。因为众生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菩萨戒不名新得。从来不是说新得到个菩萨戒。而是本来就有、本自具足。所以这里就有个硬性标准了——真实地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胜义菩提心——不是那种狂热的世俗菩提心。真实地生起了胜义菩提心,自然得菩萨戒;和参加法会、学习班、传戒仪式没关系,没有菩提心,就是跑遍了传戒的场子,也仅只是跑场子。这是凡夫和菩萨的区别,也是迷和觉的区别。
1.3所谓金刚,标准解释就是不坏。不仅是菩萨,而且还要成为不退转的菩萨。不能是简简单单生起胜义菩提心,目标还要得无生法忍。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才能叫做金刚。
2、依止
“依止上师”简单的四个字,内涵其实很精密——一个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弟子,依止一位具有传承密宗密法的上师。在此之下,才谈得上依止上师。或者自己不具备依止的资格,或者对方不具备被依止的资格,总之压根就没有涉足密乘的资格,都谈不上依止上师。
3、现状
就所看到的情况,很多人会把对一位僧人或者师父具有特别强烈的信心就叫做依止上师。不管有没有灌顶,不管有没有三昧耶誓言,不管对方有没有资格,反正只要他对我脾气对我胃口,我就依止上师。可以通过看一本书,看一段视频,甚至于听别人讲一段故事……只能说这叫一厢情愿。
四,原文中几处要点
![]()
1、原文说“依止上师后,无论其好否”。其实,一个不好的人,怎么能成为上师?!上师区别于普通师父,就是要解决已经生起胜义菩提心而没得到无生法忍这一段的问题。显然起码证得无生法忍是成为一名上师的基础标准。得无生忍是标志性的即身成就的标志。所以,能够成为上师的,没有不好,只能说以凡夫的智慧不能揣度。
2、无论好坏都不能违背教言?碰上假的怎么办?碰上坏的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弟子和假上师知见是无法构成三昧耶关系的,知道这人不靠谱,远离。这不叫违背依止的上师,他也没资格做上师,这叫知非即舍。
3、遇见一个出家人就大型供养,然后听法……这不叫依止。
4、对于一个具有得到灌顶资格,具有可以依止某位上师资格的弟子,自然知道该依止什么。否则生起的胜义菩提心就是鬼扯。密宗修行程度的精密,是用人脑无法揣度和想象的。严丝合缝按部就班,一点儿灰色地带和钻空子的机会都没有……
综上:
1、必须是具有德性而且是很大德性的人,才可以成为上师。
“坏上师”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伪命题,就像——素馅儿肉包子。
2、依止上师必须要有资格,就是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
按照《大日经》里所说,密乘戒十条,第一条是不失菩提心。也就是说,必须要生起菩提心,才能失去菩提心。都没生起,自然没资格得三昧耶戒,也就得不到灌顶,自然谈不上依止。
3、如果自己有资格依止一位上师也确实依止了,并且确实毁犯了誓言,果报确实很惨。金刚地狱无有出期。掌故和八卦太多了,付费收听请按7。
很多时候,很多假货上师先吹密宗有多殊胜,然后肆意地扩大“师、徒”两方的范围,最后用密宗听起来很吓人的字眼儿来恐吓——其实挺不人道的。
有点儿像一种行业——先说我们这儿的头牌姑娘有多漂亮,然后讲谁都可以进来风花雪月,最后雇上一群彪形大汉,敢说个“不”字儿的就照死里打……
山外青山,楼外青楼……
三人行,必有我师娘……
数九隆冬盼春光,夜半三更盼朝阳,
花容月貌盼大款,闲散二奶盼流氓,
夜读的才子盼女鬼, 光棍的老头盼大娘,
演戏的盼着能得奖,讲佛法的盼着死同行……
我先声明,我只讲道理,不撕B。
一,把堪布和上师以及阿阇黎并列是偷换概念。
1、先看堪布的定义: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高僧。
这里有一个很吊诡的地方,从定义来看,堪布未必具有传授密法的资格。
也就是说,一个只通达显教但是不具有传承密法资格的人,也是可以做堪布的。
2、阿阇黎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上师。在密宗范围里说到阿阇黎和上师,是有严格定义的,就是此人一定具有传承密法的资格,他才可以作为上师、作为阿阇黎。
所以,依止上师、堪布、阿阇黎这句话在这里是有逻辑漏洞的。和一位不具备密宗资格的堪布,是没法建立和上师阿阇黎一样的密宗关系的。
二,所谓的依止。
1、很多人会用“四皈依”来否定密宗,认为不是佛说,因为佛没说过四皈依。其实这是不懂密宗。
密宗从来没有“四皈依”的提法,也从来不把上师当作佛法僧三宝之外的一宝。密宗认为,上师是佛法僧在人间的体现。上师的身是僧,上师的语是法,上师的意是佛。上师是三宝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三宝之外另有一宝,所以密宗的标准用语——皈依上师,皈依佛、法、僧。这也不叫四皈依,和三宝一体也不矛盾。
只是很多外行人异想天开地以讹传讹,让人抓住了小辫子。
2、一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师这个词儿是密宗独有的。哪怕他是一位密宗的大德,但是弟子和他之间没有建立密宗的关系(后面会说),就不能称其为上师,只能称呼为师父。
还有一个词儿叫根本上师,很多所谓的密宗弟子张嘴闭嘴根本上师谁谁谁,这是很闹笑话的事情。比如一个密宗弟子在很多位上师那里都接了密法,然后都没有间断地在修行,其中通过某一位上师的法而得成就,那么这位上师是他所有上师里的根本上师。换言之,不是成就者压根就不可能有根本上师。
只是很多汉地弟子太一厢情愿地在自己上师名号面前冠以各种殊胜和庄严的字眼儿以表自己的虔诚,但是其中很多做法乱了规矩。
3、一般说到密宗的依止,是指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用梵文讲叫“三昧耶”——翻译成“誓言”。自己和上师之间构成一种誓言的关系。这里就少不得扯出一个密宗的让人听着就起鸡皮疙瘩的词儿——灌顶。
所谓灌顶,表面上是个法会,师父通过诵经、持咒、法器来完成仪轨。实际上本质是传戒——就是传三昧耶誓言戒。上师和弟子之间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誓言关系,弟子和本尊、空行母、护法神之间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誓言关系,同时,弟子具有了修持一门密法的资格。这就是所谓的灌顶。灌顶之后,弟子得三昧耶戒,和上师本尊护法神之间建立三昧耶誓言关系,具有修行密法的资格,成为一名密宗弟子,可以称呼这位师父为上师。
三,依止的资格
很多人觉得,我参加了法会我就得到了灌顶和三昧耶戒。只能说图样图森破。
1、声闻戒、心地戒、金刚戒
1.1所谓声闻戒,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声闻的意思是听声闻道,这边说,这边听,听懂了,明白了。就得戒。
1.2所谓心地戒,其实粗略地可以认为,就是指的菩萨戒。菩萨乘和声闻乘是不兼容的,声闻戒的戒文是尽形寿,意思就是活着的时候;菩萨戒的戒文是尽未来际,菩萨戒是带到下辈子、下下辈子、永远带下去的。因为众生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菩萨戒不名新得。从来不是说新得到个菩萨戒。而是本来就有、本自具足。所以这里就有个硬性标准了——真实地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胜义菩提心——不是那种狂热的世俗菩提心。真实地生起了胜义菩提心,自然得菩萨戒;和参加法会、学习班、传戒仪式没关系,没有菩提心,就是跑遍了传戒的场子,也仅只是跑场子。这是凡夫和菩萨的区别,也是迷和觉的区别。
1.3所谓金刚,标准解释就是不坏。不仅是菩萨,而且还要成为不退转的菩萨。不能是简简单单生起胜义菩提心,目标还要得无生法忍。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才能叫做金刚。
2、依止
“依止上师”简单的四个字,内涵其实很精密——一个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弟子,依止一位具有传承密宗密法的上师。在此之下,才谈得上依止上师。或者自己不具备依止的资格,或者对方不具备被依止的资格,总之压根就没有涉足密乘的资格,都谈不上依止上师。
3、现状
就所看到的情况,很多人会把对一位僧人或者师父具有特别强烈的信心就叫做依止上师。不管有没有灌顶,不管有没有三昧耶誓言,不管对方有没有资格,反正只要他对我脾气对我胃口,我就依止上师。可以通过看一本书,看一段视频,甚至于听别人讲一段故事……只能说这叫一厢情愿。
四,原文中几处要点
1、原文说“依止上师后,无论其好否”。其实,一个不好的人,怎么能成为上师?!上师区别于普通师父,就是要解决已经生起胜义菩提心而没得到无生法忍这一段的问题。显然起码证得无生法忍是成为一名上师的基础标准。得无生忍是标志性的即身成就的标志。所以,能够成为上师的,没有不好,只能说以凡夫的智慧不能揣度。
2、无论好坏都不能违背教言?碰上假的怎么办?碰上坏的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弟子和假上师知见是无法构成三昧耶关系的,知道这人不靠谱,远离。这不叫违背依止的上师,他也没资格做上师,这叫知非即舍。
3、遇见一个出家人就大型供养,然后听法……这不叫依止。
4、对于一个具有得到灌顶资格,具有可以依止某位上师资格的弟子,自然知道该依止什么。否则生起的胜义菩提心就是鬼扯。密宗修行程度的精密,是用人脑无法揣度和想象的。严丝合缝按部就班,一点儿灰色地带和钻空子的机会都没有……
综上:
1、必须是具有德性而且是很大德性的人,才可以成为上师。
“坏上师”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伪命题,就像——素馅儿肉包子。
2、依止上师必须要有资格,就是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
按照《大日经》里所说,密乘戒十条,第一条是不失菩提心。也就是说,必须要生起菩提心,才能失去菩提心。都没生起,自然没资格得三昧耶戒,也就得不到灌顶,自然谈不上依止。
3、如果自己有资格依止一位上师也确实依止了,并且确实毁犯了誓言,果报确实很惨。金刚地狱无有出期。掌故和八卦太多了,付费收听请按7。
很多时候,很多假货上师先吹密宗有多殊胜,然后肆意地扩大“师、徒”两方的范围,最后用密宗听起来很吓人的字眼儿来恐吓——其实挺不人道的。
有点儿像一种行业——先说我们这儿的头牌姑娘有多漂亮,然后讲谁都可以进来风花雪月,最后雇上一群彪形大汉,敢说个“不”字儿的就照死里打……
山外青山,楼外青楼……
三人行,必有我师娘……
数九隆冬盼春光,夜半三更盼朝阳,
花容月貌盼大款,闲散二奶盼流氓,
夜读的才子盼女鬼, 光棍的老头盼大娘,
演戏的盼着能得奖,讲佛法的盼着死同行……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啊就是说这个书我可以不用去深入看了吗?╭(╯ε╰)╮妈妈非让我看
答:有那时间看看哆啦a梦……


问:冒昧请教下,是jt宗这个门派的佛学理论有逻辑问题,还是这本书才出现的?
答: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某应用题,小明一顿吃20个苹果,小红吃30个苹果。请问,是数学这门数学理论有逻辑问题,还是这本书有问题?


问:好吧,懂了。书的问题。
答:您大智慧!


问:关于毁犯誓言,佛经上有给出判定条件吗?
答:坏三昧耶戒。


问:三昧耶戒有哪些条款?
答:您要是没有灌顶,我就不说了。您要是有灌顶,自然就该知道。您要是知道的那个版本是错的,说明灌顶也是假的。说明传灌顶的上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鼓捣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