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目的是证得自性 但是自性又不可得 怎么理解?
4/18/2016
楞严经

人人都有自性 智慧,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我们此修行就是要佛去蒙尘,明心见性。但是 本性又是不垢不净,空无一物的,不可得。
应该怎么理解。
法嘉宗智 回答
一,所谓自性的空无一物,是谬误。
佛教所说的空,不是没有,不是nothing,不是empty。如果有一个“空”,那就不是空。所以真空生妙有。妙有和真空是一体。
梵文里“空”是Sunyata,翻译成中文就是舜若多。就是阿难在楞严经里说的,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转移。意思就是哪怕空性都坏灭掉了,我修道求道的菩提心也不会动摇。
那么Sunyata,就是舜若多,就是空性,在圆觉经里讲得清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遍满,一个是不动。就是无所不在而从未改变。
所以单纯地把空性理解为没有。这是边见,是断灭见。
二,所谓的不可得就是得不到,是谬误。
这句话是有隐含的前提的,所谓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六识来得,也就是说空性不是六尘范畴里的,压根从来不在十八界中。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缘不到空性的。所以有句话“六根六识缘不到空”。
禅宗常说离心意识参,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多少禅堂里的维那或者班首师父本身可能也含糊着,不懂这话的意思。既然很多高僧大德在禅堂开示后都说“离心意识参”,那我也就照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吧。其实这是误读,原句是“离心意识,参!”意思是用功起疑情看顾话头的时候不能在六根门头里耍,不能玩弄意识境界。所以要离心意识。然后大家一起开始参,所以大喊一声,参!但是缩成一句话就完蛋了。离心意识参,离了心意识,你让我拿啥参?!
在惠明追上六祖的时候,六祖和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子是,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显然,六祖这话说得明白,本来面目不是在六根六识六尘里。
所以所谓的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去得。
多少学人抓住了文字相,钻了文字坑,执着了文字境界,以为文字说的那回事儿就是佛的那回事儿。如果真如此,佛又何苦上来就说依义不依语。
如此辛苦一辈子到头来都是枉然,岂不可惜……
四禁偈——洞山禅师
莫行心处路,
不挂本来衣,
何须正恁么,
切忌未生时。
佛教所说的空,不是没有,不是nothing,不是empty。如果有一个“空”,那就不是空。所以真空生妙有。妙有和真空是一体。
梵文里“空”是Sunyata,翻译成中文就是舜若多。就是阿难在楞严经里说的,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转移。意思就是哪怕空性都坏灭掉了,我修道求道的菩提心也不会动摇。
那么Sunyata,就是舜若多,就是空性,在圆觉经里讲得清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遍满,一个是不动。就是无所不在而从未改变。
所以单纯地把空性理解为没有。这是边见,是断灭见。
二,所谓的不可得就是得不到,是谬误。
这句话是有隐含的前提的,所谓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六识来得,也就是说空性不是六尘范畴里的,压根从来不在十八界中。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缘不到空性的。所以有句话“六根六识缘不到空”。
禅宗常说离心意识参,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多少禅堂里的维那或者班首师父本身可能也含糊着,不懂这话的意思。既然很多高僧大德在禅堂开示后都说“离心意识参”,那我也就照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吧。其实这是误读,原句是“离心意识,参!”意思是用功起疑情看顾话头的时候不能在六根门头里耍,不能玩弄意识境界。所以要离心意识。然后大家一起开始参,所以大喊一声,参!但是缩成一句话就完蛋了。离心意识参,离了心意识,你让我拿啥参?!
在惠明追上六祖的时候,六祖和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子是,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显然,六祖这话说得明白,本来面目不是在六根六识六尘里。
所以所谓的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去得。
多少学人抓住了文字相,钻了文字坑,执着了文字境界,以为文字说的那回事儿就是佛的那回事儿。如果真如此,佛又何苦上来就说依义不依语。
如此辛苦一辈子到头来都是枉然,岂不可惜……
四禁偈——洞山禅师
莫行心处路,
不挂本来衣,
何须正恁么,
切忌未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