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真正成佛或者证果的人、佛教中的自我及怎样调和与日常生活的矛盾?

7/26/2016
楞严经 金刚经
...
网友提问:有没有真正成佛或者证果的人、佛教中的自我及怎样调和与日常生活的矛盾?
我关注哲学和佛教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个人长期打坐看佛经(看得不太多,主要反复研究金刚经,其他也看过一些,以实践为主),收益匪浅。佛教确实是超乎普通宗教和哲学的,是人类思想最精华最准确严密的思想之一。尤其是佛教很多思想被现代科学证实印证,实在是让我更加欣赏佛教。然而尽管如此,我对佛教中很多的观念仍然存疑。本人才疏学浅,更多的精力花在争名夺利这种事情上,受多年科学思想浸淫,也比较倾向于以现代科学解释世界为主,因此请求大家给予指引。

我的疑问有如下几点:
1. 除了佛陀那个年代经书上的人物以外,现实中是否有成佛,菩萨,甚至阿罗汉的人?假如从来都没有人证得阿罗汉,即使穷极一生修炼佛法的僧人也不可以,那么我实在无法相信以我一个普通人之力是可能证得任何一果的(那些自称自己得证的人是不可以的,因为人可以随意宣称自己得证,需要是众人公认的得证。有人也许会说证得果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也不会知道,那么佛陀是怎么让人知道的呢?我觉得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毕竟真正修行佛法,除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外,更需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很多时候要放弃广为社会所接受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与世界脱节,这对普通人来说,成本实在太高。毕竟那些得果的人都是在书上的,不管说得再对,再好,还是在书上的。用佛法来解释,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即使觉得对,说不定明天就觉得不对了,所以那种对的感觉也是要怀疑的。虽然说正确的事不管看不看得到终点也要有毅力坚持,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书上的,在极其聪明的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实现的目标下,我不能相信自己能做到。因此,我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以现代科学为本,运用佛教中的观念和方法来促进和实现自己的目的。

2. 《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么,事实上并不应该关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等等,因为这样即是有我相。包括所谓脱离轮回生死,实际也并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因为我本来就是虚无的,为什么要脱离轮回生死呢?

3. 怎样协调佛法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佛法说,要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我们怎样吃饭呢?怎样与人打交道呢?我们无所住,就无法完成吃饭的动作,无法去想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吃的问题。

这是几个最困惑我的问题,以后有其他问题我再补充。感谢大家的指导。

---------------------------------分割线----------------------------------------

非常感谢大家的指导。我自己也承认了,自己才疏学浅,并无大智,而且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争名夺利这种事上,要说真正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是关注佛教的时间长了一点,比从未看过佛经的人对佛教更感兴趣一些,坚持用自以为是佛教的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在争名夺利这种事情上略有所长。

要说我学佛有所图,确实是这样的,佛教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也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但是那些知识并没有解决一些我希望它们解决的问题,我需要佛教。在争名夺利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原则是与一些佛教必须违背的,我问的这些问题,是为了找到佛教在我生活中能够充当的位置。

但是我仍然感激佛教,至少是我所认为的佛教,或者误解的佛教,对我的生活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我发现《中论》非常适合解答我的疑惑,正在仔细地阅读,欢迎大家指教。

法嘉宗智 回答

一,本焕长老圆寂之前授记未来成佛的名号和刹土,这就是菩萨。历代则祖师大德,哪个不是圣者?哪个不是菩萨?至于成佛,佛有三身,如果从法身圆满来看,圣者很多。但是在娑婆世界,三身圆满的圆满成佛者,下一位只有弥勒菩萨。

二,关注行为是着相,那么是不是就不该关注?不关注依然是着相,从一边落入另一边。所以叫二边见。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当然也不在中间。所以般若定既不是无想定,也不是非想非非想定,更不是灭尽定。

三,无所住,不是无所生。般若智慧之前有一个次第,无生法忍。生而无生无不生。当然,这是文字相,别钻文字坑。具体的只能自己实证,不能用语言表述,随喜您精进修行。


《金刚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证得般若智慧,而且要圆满般若智慧的次第所对机的经典。
到世尊“敷座而坐”,《金刚经》已经说完了。全文核心就三个字,“善护念”。
到这里如果还没得真传,后面已然是外行看热闹了。
我不反对读《金刚经》,我更提倡诵经要根据自己的修学次第来谨慎选择。


推荐,可以试试看从《楞严经》开始入手,可能会更有个思路和条理。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请问下授记未来成佛?本老是怎么授记的?
答:网上有视频。搜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