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行的三个小问题?

8/17/2016
楞严经 我慢 慢心
...
网友提问:关于修行的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在没成就之前是一定会有各种各样欲望的,那么应该采取堵的方式吗?如果堵不会在其他的地方冒出来吗?
第二个,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识之后,尤其是已经有了顿悟(这个词可能不准确,就相当于吃过冰淇淋吧)、禅定等体验之后,一定会觉得自己异于常人了,简单点说就是会觉得自己牛逼了。如何处理这种想法。是根本就处理不了吗?只能随着禅定的加深,体验不到这个问题吗?
第三个,像佛只度有缘人这种说法,不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宗教式威胁吗?

法嘉宗智 回答

第一个,在没成就之前是一定会有各种各样欲望的,那么应该采取堵的方式吗?如果堵不会在其他的地方冒出来吗?

有两个比喻,

修行就像擦一面镜子,众生的智慧德相本来就好比一面无染的镜子,但是因为无明而蒙尘。那么问题就可以类比为,擦镜子之前,镜子一定是不干净的。那么应该采取把污渍盖起来的方式吗?其实越盖越脏。

修行就像种地,在瓜熟蒂落之前,瓜一定是酸的,那么应该采取往里注射糖浆的方式吗?

佛在圆觉经里把修行到底要修什么讲的再明白不过,三净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离开了这些都是杂耍。

六祖大师说,禅定是修行的根本,楞严经里从头到尾也在说这件事儿,修行就是定慧等持。
定力有了,自然就有智慧,智慧有了就能遮破烦恼。

观自在菩萨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以才五蕴皆空,才无眼耳鼻舌身意,才无无明,才无苦集灭道,才无所得,才菩提萨埵。

依然用种地做比喻,心是一块田,觉正净是庄稼,贪嗔痴是杂草。那么这块田种满庄稼之前,一定是有杂草的。只要努力种满庄稼,杂草自然不生,那么面对杂草。我们到底是要去种庄稼,还是要是搬来石头把这些草给压住?压住草,草就没了么?!

第二个,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识之后,尤其是已经有了顿悟(这个词可能不准确,就相当于吃过冰淇淋吧)、禅定等体验之后,一定会觉得自己异于常人了,简单点说就是会觉得自己牛逼了。如何处理这种想法。是根本就处理不了吗?只能随着禅定的加深,体验不到这个问题吗?

在金刚经里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换言之,还有人我相的分别执着的,就不是觉悟者。

也如您题目所说。这种人,得到的不是善知识,更不是顿悟。只是生起了大我慢而已。

这种因为自己有增上而生起的慢心,叫做增上慢。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大正藏第 14 册 No. 0475 《维摩诘所说经》

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离淫怒痴,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离贪嗔痴。
离贪嗔痴的方法是生起般若智慧,
生起般若智慧的方法回到圆觉经,还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通俗说,就是好好修禅定,定慧等持,期待智慧的进深而遮破本来贪嗔痴的无明。


第三个,像佛只度有缘人这种说法,不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宗教式威胁吗?

佛教从来不是宗教,佛从不创立什么,
而是发现了真理以及证得真理的方法回过头来告诉人们。
不因为你信佛或者不信佛而脱离法尔如是的朴素真理。

不因为信佛而受因缘果报,不因为不信就不受因缘果报。

所以佛从来不创立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信靠和仰望。

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都是圆满的,都是镜子,都是一块肥田。
至于镜子擦多亮,田要种多少,全在个人,也全在因缘里。

佛不度无缘之人,翻译成更好理解的白话就是:

谁也无法叫醒装睡的人,神仙也治不好不认为自己有病的病……

压根他就不想种田,不想擦镜子。

佛说了四十九年的种田磨镜之法,
在他看,就是放了四十九年的人生之气而已……


网友上传配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