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贡高我慢怎么解决?

11/18/2015
念佛 地藏经 我慢
...
网友提问:修行中贡高我慢怎么解决?
在修行中觉得自己恭敬心不够,有时候看见我觉得无知的人不自觉就会起傲慢的心理,知道这样不对,能够马上降伏,但是不能断除,怎么办?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4 赞

首先,“慢”打哪儿来?

慢分七种: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具体一一解释开,就一个核心含义,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大抵是分成了七类,有七种不同的“别人不如自己”。

其中核心的问题,别人不如自己就有了金刚经上说的两种相——人相,我相。是把这个实实在在的肉身的“我”区别于其他一切有情众生的。他们是他们,我是我。然后有了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归根就是觉得这个实实在在的自己最牛。

所以经常在说“慢”的时候前面加个“我”字——“我慢”。没有了这个我,也就没了慢。压根也就慢不起来。


其次,“慢”是啥样儿?

有一种人,天老大他老二。看谁都不行,看谁都垃圾,人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反正就是我最牛B就对了。我们会说这种人傲慢,狂傲,骄傲。显然,这是我们常见的“我慢”。

还有一种人,觉得自己啥都不行,人家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反正自己一无是处。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妄自菲薄。阿Q那样的。面对这种自认为一无是处的人,我们很难把他们和“傲慢”联系起来,其实,这正是“我慢”。“我慢”也可以解释为“慢我”,很看重自己,很在乎自己,很执着于自己。只是因为比不上人家而现出来的自卑。其实自卑和傲慢,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卑,自然也就没有了傲慢。也就非常平实自在。

举个例子,我无心伤害任何人。如果有冒犯,恳请谅解。在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小儿麻痹导致两条腿很严重的一长一短,需要架双拐,无论图书馆、食堂、教室……
那时候手机不普及,每个宿舍都有一部电话,方便大家联系。所有给他们宿舍打电话找人的同学,都知道一个现象:如果电话打过去偏巧是这个同学接的,他拿起电话来是不说话的。会等着对方先“喂”一声,他才会“喂”。后来他自己说了原因,我也很佩服他的不避讳。他觉得,打电话时候先说喂的人更下贱。当时我听到这个词儿有点儿凌乱。我不知道何以用到这个字眼。他的逻辑里,别人“喂”了我再“喂”也就更有尊严。

这叫自尊?还叫自卑?如果是自尊,为什么透露着些许卑微?如果是自卑,为什么又要把自己放在那个臆想出来的“高人一等”上?

这就是我执,执着于这个色身的我,认为这个身体就是真实的自己,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自己一定要比别人都好。
这是我执,这是我慢,也同时就是自尊,以及自卑。


第三,“我慢”有多恐怖?

人有三毒,贪嗔痴。也有一种说法,人有五毒,贪嗔痴慢疑。我们总会认为最不得了,最要命的是贪嗔痴。总挂在嘴上没了贪嗔痴就如何如何,其实不然,贪嗔痴终有休时,唯“慢”,在天道天慢;在人道人慢;在畜生道畜生慢;在鬼道鬼慢;在地狱有地狱慢。

天人和天主会比着谁福报大;
人和人会比谁更牛;
大牛顶小牛,大猪拱小猪是畜生的慢;
鬼和鬼之间,大鬼弄人太慢,小鬼嫉曰:你看我还快些;
就是堕到地狱里的罗刹鬼,也要比一比谁收拾这些地狱众生的手段更花样,更残忍。
地藏经里的纯飞蒺藜、多攒火枪、烊铜灌口、热铁浇心,要是没个我慢,也设计不出这多花样来。这些又何尝不是罗刹门争当业务标兵、五四奖章和三八红旗手的杰作?

但有一念“我”,我慢就随之而来,我慢一来,就永远只能看到人我是非,只能看到优劣高下。这就是无明;这就是业障;这就是成佛最大的阻碍。有我慢,就成不了佛!


第四,我慢在哪儿?

要借用到唯识的几个术语。
我们一个人好比是一台外设全备的电脑。
扫描仪好比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
音箱好比是我们的嘴巴,可以说;
麦克风好比是我们的耳朵,可以听;
所有的信号、信息,要汇总到CPU去处理。那么CPU就是我们的大脑。

唯识里,前五根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我们的五个器官和他们的功能,
我们的五个器官通过他自身的功能,把感受到的信息传输给了大脑,
大脑可以做出各种反馈,以及信息处理。这个就是第六根和第六识。

五官是外设,五识是功能。
就像计算机在CPU里运算一样,
我们把五官得到的信号送到大脑里去思维。
大脑是CPU,是器官,是第六根;
意识是运算结果,是第六识。

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六根六识。
在此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是第六识的运算规则。
第六识严格的按照第七识的标准来运算,不会有其他的方式。
如果第六根和第六识是CPU和运算能力,那么第七识就大概相当于“二进制”这种算法。
所有的CPU都按照二进制的算法来运算;
所有的人,也都按照第七识的“准则”来思想。

第七识还有一个名字,叫俱生我执。
通俗说,就是打生下来就有的执着。执着啥?执着这个我。
如果硬要给这个世界排一个时间上的次序,如果必须要有“第一个”,
那么众生的“第一个”妄念就是妄认有我。这个时候的我,是无形无相,仅只是一个名称上的我;
第二个妄念,是妄认四大假和的身体是我。通俗说,就是认为这个身体以及他所带来的功能,是我。
第三个妄念,有了我,就有了区别于自己的别人。然后有了高矮、美丑、长短、多寡。
第七识就负责做这件事,是一种执着的习气,一种妄认的习气,一种善于分辨区别的习气。
我们也就管他叫做分别、妄想、执着,也就是所谓的无明。

累世的轮回轮转,导致我们的第七识的无明的习气越来越重。
也就是说,第六识的思维方式越抱越死。
这就导致了贪嗔痴慢疑。
我慢,在第七识的我执里!


第五,我慢怎么破?

奥巴马当年只是个小学生的时候,他只是——小学生奥巴马;
今天,他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他这个人没变,他还是他,
但是三观变了,权利变了,责任变了,角度变了,能量和能力也变了。
我们管这个情况,叫转其名而不转其实。

我们的第七识是俱生我执,
也就是说,第七识的规则决定了第六识的起心动念都要围绕这个“我”来开始。
这是凡夫的第七识。
而当第七识的规则改变,从“有我”变成“无我”的时候,
也就是说,第六识这个时候不再围绕“我”来运转,
那么,我们管这个人叫菩萨。
当这个“我”彻底去除的时候,我们管他叫——佛。
这个时候,第七识俱生我执也不再叫俱生我执——叫平等性智;
第六识也不再叫意识——叫妙观察智。
这就叫转其名而不转其实。

佛菩萨和凡夫的运转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套算法规则来完成一系列的运算。
而佛菩萨的运算规则里没有“我”——这套规则叫平等性智;
凡夫的运算规则里有“我”——这套规则叫俱生我执;
佛菩萨的运算结果里也自然没有我执——叫妙观察智;
凡夫的运算结果里绝对少不了个我——叫意识。

从人修成佛菩萨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
通俗说,把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于我的执着放下,
没了这个我,也就没了我执。也就成了佛。
回到题主的问题,修行中贡高我慢怎么解决?
成佛了也就解决了。


第六,我慢如何破?

六七识是互动的。第六识根据第七识的规则来运行,
第六识的运行习惯也就构成了新的第七识。
我有个同学,本科学的定向爆炸,硕士学的金融,博士学的计算机。
本科时候,他看啥都会寻思怎么平稳地“放倒”;
硕士时候,他看什么都要研究成本收益和各种上帝和他自己才明白的数学模型;
博士的时候,又开始陷入各种数据结构、指针、循环、嵌套、端口,那些上帝可能也不明白的玩意儿。
用俗话说,他的思维方式在变,看问题的角度在变,琢磨事儿的习惯在变。
这就是第七识的规则在变。当他习惯于从某个角度看问题之后,这会成为他的惯性。这就是第七识写入了新规则。
也就是说,第六识的不断“熏习”,是构成第七识重新写入的充分必要条件。

佛菩萨的第七识是无所住,凡夫的第七识是贪嗔痴。
那么当凡夫开始按照佛菩萨那样去思考的时候。第六识就开始熏自己的第七识。

拿念佛法门讲。念佛法门的核心是“督摄六根,净念相继”。
说白了,就是一个一个只忆念佛的念头的连续不断。
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忆念佛的时候,就叫督摄六根;
当我们的起心动念只有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净念相继。

显然,我们忆念佛的时候,脑子里是想不到“我”的。否则就是夹杂,就是散乱。
那么可以随着我一边说,一边试一下。
我们先想到一个东西,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物,
我们能不能现在只想这个东西,而脑子里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跳”出来。
三秒?五秒?可能很多人根本坚持不过五秒,就会开始想到别的。
这就是散乱。因为我们的意识根本不受控制,“蹦”出什么念头是根本不受我们控制的。

那么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念头很集中的拴在一处而不散乱的时候,就叫定;
当我们把自己符合佛法知见的念头很集中的拴在一处而不散乱的时候,就叫正定。
比如念佛,忆念佛,不是嘴巴念,是心念,忆念。
当我们的心念始终在念一尊佛,不管阿弥陀佛还是药师佛,反正就是忆念一尊佛。
可以念三分钟不钻出其他的东西,就是三分钟的正定;可以念五分钟就是五分钟正定;
什么时候可以念上八年,那就是本焕长老,或者可以尊称为本焕如来。

本焕长老说,我八年不打一个妄念。
他的第七识已经写入了不打妄念的规则,也就是佛智慧的规则,
然后第六识按照这个规则运转了八年。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他老人家所流露出来的智慧。

佛菩萨的第七识,叫平等性智。
所谓平等性智,就是一切平等,
为啥能平等,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切都是本自性空。
一切都是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本自清净。
归根结底,因为一切“无我”。
而我们要成就佛菩萨的第七识,也就是要转自己的俱生我执成为平等性智。
就要在用第六识不断地做“无我”的功夫。久而久之,就是禅定,就是正定。

还回到念佛法门,当我们一个一个不夹杂任何其他内容,唯有忆念佛的念头长久而持续,
当我们念佛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当我们遇到一个情境,
在大喜大悲,大惊大忧这个起心动念之前,先把佛念起来,而保持下去,
那么就没有了凡夫的贪嗔痴,没有了凡夫的思维。
当把这种没有贪嗔痴的思维变成一种习惯,
也就书写了一条新的意识运算规则。就是无我。
然后自己的意识就按照无我的规则运转,也就成为了菩萨。

所谓修行,就是修掉这些和佛菩萨不一样的东西;
所谓功夫,就是让自己像佛菩萨那样持续下去;
所谓禅定,就是时时刻刻不再围绕着“我”来瞎琢磨;
所谓成就,就是当这一切变成了自然而然。

选一个法门,选一位明师,
长久熏习下去,一定学有所成。

修行的原理就这么简单,
真能干起来、走下去,太难!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请教:禅定是不是首先让自己的大脑顺着一根筋走下去,再在这个基础上放空大脑以达到坐怀不乱,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到随心所欲?
答:不是。也不是不是。这就是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