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坚持戒律?
12/18/2015
推荐书单
吃素
戒律

佛教中有“以戒为师”的说法,要修行成功,严持戒律是基础。但我的感觉,对普通人来说,严格持好五戒并不容易,因此很想知道知友中修行人持戒的经验和体会。
1、不杀生。我希望能完全素食,但我发现和自己的习气做斗争很不容易,连续吃素一段时间,还是会想肉食。我认识的居士能坚持斋戒日吃素的都不多,全素的有一个,据说用了一年时间克服。当然有人说信佛未必要素食啊,南传的什么都吃等等,但我认为人家是乞食,完全不可同论。我现在退而求其次,三净肉也行。但是这都不容易,路过海鲜店,还是要和吃的欲望做斗争。我做到了不吃,但是还有起心动念。我认为戒律和法律不同在于,行为和思想同时做到才算合了戒律。心里不想了才可能有自在,不知诸位在这方面如何摆脱内心束缚((除了默想众生皆是自己前世父母这些常用方法)
2、不偷盗 。我觉得自己完全做得到。即便捡拾别人遗失的财物,可以完全没有占有想法,也没有归还就高尚的感觉。但我知道的一位同修,经常有工作中吃喝和消费公家东西的机会,经常为这个烦恼,应酬一次罪过一次,但又怕和周围格格不入。这种情况各位怎么处理
3、不妄语 社交场合的恭维大家怎么看?不敢说真话是回答“不知道”怎么看?中国的社会不妄语好像很难。
4、不饮酒不淫邪对没有特殊嗜欲的普通人来说很容易。酒色财气,我觉得“财”和“气”最难去除执着。财自不必说,淡泊财物的人往往自尊自傲,生气的时候也不少。就是苏东坡,谈佛理时写“八风吹不动”,佛印一个差评让他发火。我等凡人和苏学士没法比,我觉得自己有时只是克制自己,表面风平浪静心里还是有气,诸位有无做到内心“波澜不惊”的,能否说说经历的过程。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2 赞
要持戒,就要先学戒。
不学戒,持出来的很可能是任何玩意儿,唯独不可能是戒。
佛教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坚持戒律?
先好好学戒!
不学戒的人,可能是任何玩意儿,也唯独不可能是佛教行者。
不犯戒不代表持满戒。
杀戒和吃素没关系。
构成杀戒的五个条件,是众生、做众生想,有杀心,兴方便,命断。
通俗说,是个众生,我也真把他当作众生,我也有杀心,也用了手段,他真死了。
我砍掉一个布娃娃的脑袋不叫犯戒,但是手起刀落的时候,于杀戒,是不满的。
以戒为师,戒律什么时候能持满,什么时候能证果。
显然,没证果,就是因为戒律没持满。
不学戒,就不会持戒,更谈不上持满戒,证果?只能是天方夜谭和痴人说梦。
偷盗不仅仅限于拿东西,看看叶琼章是怎么审查自己的戒律的。做到没?
看完了叶琼章的故事再看看自己说的“不偷盗 。我觉得自己完全做得到。”打脸啊!啪啪地!
踏踏实实地先把戒经翻出来,推荐两部经典一部法师开示——
《佛说优婆塞戒经》、《优婆塞五戒相经》、《忏云法师五戒表解》。
没读过课本没做过作业就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心得,这显然是不够的……
先把戒经读懂,进而读通,然后烂熟于心,这样才是如法持戒的唯一保障。
学佛持的是戒,是佛陀老人家两千年前亲自制定的戒,
而不是自己的一腔子望文生义和想当然。
祝您一切顺利,早日证果。
愿吉祥!
不学戒,持出来的很可能是任何玩意儿,唯独不可能是戒。
佛教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坚持戒律?
先好好学戒!
不学戒的人,可能是任何玩意儿,也唯独不可能是佛教行者。
不犯戒不代表持满戒。
杀戒和吃素没关系。
构成杀戒的五个条件,是众生、做众生想,有杀心,兴方便,命断。
通俗说,是个众生,我也真把他当作众生,我也有杀心,也用了手段,他真死了。
我砍掉一个布娃娃的脑袋不叫犯戒,但是手起刀落的时候,于杀戒,是不满的。
以戒为师,戒律什么时候能持满,什么时候能证果。
显然,没证果,就是因为戒律没持满。
不学戒,就不会持戒,更谈不上持满戒,证果?只能是天方夜谭和痴人说梦。
偷盗不仅仅限于拿东西,看看叶琼章是怎么审查自己的戒律的。做到没?
看完了叶琼章的故事再看看自己说的“不偷盗 。我觉得自己完全做得到。”打脸啊!啪啪地!
踏踏实实地先把戒经翻出来,推荐两部经典一部法师开示——
《佛说优婆塞戒经》、《优婆塞五戒相经》、《忏云法师五戒表解》。
没读过课本没做过作业就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心得,这显然是不够的……
先把戒经读懂,进而读通,然后烂熟于心,这样才是如法持戒的唯一保障。
学佛持的是戒,是佛陀老人家两千年前亲自制定的戒,
而不是自己的一腔子望文生义和想当然。
祝您一切顺利,早日证果。
愿吉祥!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南山律在家备览》如何?
答:有经就先看经。佛陀亲自为优婆塞制定的戒律。我个人是支持先看好戒经。持好五戒已经可以证阿那含果了。觉得不够,再看南山律。也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