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业力?
11/14/2017
修行修什么

最近有一点关于业力的小思考不知道是不是想的对。望不吝赐教
业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不这样不行的习惯比如抽烟。就是一种业力。一天不抽就浑身难受。他作为一种外力束缚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走在一条固定的轨迹上,就是轮回。
那么推而广之,这个世界上业力最大的就是石头因为他完全是被动的。只能按业力规定好的路线行走。其次是植物,最后是动物。但动物有自己特殊的业力,比如说吃饭,睡觉,繁衍。
那么修行就是摆脱这些东西,用定力来抵消,那些由感官体验带来的束缚。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行为基本都是被感官牵引的。比如科学之所以兴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楼直挺挺的摆在你面前。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1 赞
读书不多,想的太多。
一,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的特别清楚,业是无形无相的。
你把有形有相的一件事儿解读为业力,不妥,
二,
业报现前,也叫果报现前。
因缘会遇,果报自受。
显然,因+缘=业。同时f(业)=果。
业,是往昔的因缘,而这个因缘是无形无相的因缘。
有人说,我撕佛经是多大的业,其实撕佛经是果,是那个“撕佛经的贪嗔痴”的果报现前。
所以业,是无相的,是因缘。业力是因缘一定会导致果报现前的驱动。
三,所以根深蒂固的习惯是果报现前,是贪嗔痴现前,而不能说本身是业力。
四,最关键的,业不是用定力去抵消。
刚才前面说,贪嗔痴是业。其实觉正净也是业。
修行是转化,把贪嗔痴的业转化为觉正净。
有人骂你,第一反应,不用过脑子的对应方案一定是骂回去。这是凡夫的业。
要转的是这个。所以所谓修行是修心行,是改变起心动念的规则,而不是起心动念的结果。
五,
禅门有句老话,不怕念起,但怕觉迟。
为啥?
觉和不觉,就是起心动念的运行规则上的变化。是算法的变化。
而觉和不觉所呈现的结果。已经是运算结果了。
所以修行是要改算法。是要改变遇到外境我怎么想。而不是该不该想和想什么。
六,
所以六祖有句话,六七因中转。功夫是在这里下手。
密宗也说,三密相应。身密语密都好相应,意密最难。为啥。我可以很容易摆本尊的pose,说本尊的话,但是我能不能凡事都像本尊那样想?!这是难处
净土宗也说,肉包子打狗。一句佛号没什么加持。没什么神变。一句佛号能打掉妄念,后面不再添枝加叶那么多烂七八糟的,当下就是自己加持自己,这就是神变。
七,
说食不饱,人身难得,慎思之!望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