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庙里修行的僧人是不是只是提升了自己有违普度众生的教义?
7/29/2016
金刚经

我一直觉得剃度为僧,在庙里念经,只是修炼了自己,并不能有利于众生,有违大慈悲的教义精神。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种类似教徒的自律精神,同时在俗世中赚很多钱做很多好事,一方面扶危济困支持慈善,一方面支持科技事业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这样是不是更有益呢?如果这样更有益,如果一个教徒真正有普度众生的精神,那他是不是应该走出寺庙到俗世中奋斗呢?为什么佛教修行就是在庙里职业念经,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却不是?
法嘉宗智 回答
“我一直觉得剃度为僧,在庙里念经,只是修炼了自己,并不能有利于众生,有违大慈悲的教义精神。”
《金刚经》里有两句话:
一,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二,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两句话一起看,
为什么说度了一切众生又没众生被度?
——因为破除了众生相。
为什么要破除众生相?
——因为有众生相就不是菩萨。
您觉得在庙里念经就是修炼自己,不能有利众生。
这话又有我相,又有人相,又有众生相。
显然,这是凡夫知见,
这是着相之法。
您用“您觉得”的“着相之法”来作为判定佛法应不应该的标准,
这是啥?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菩萨不是有千面嘛,为啥不能有众生相,相是外在,既是皮囊,万相又何妨,修内即可
答:说的是着相,不是有相。


问:难道你以为不是他以为的,就不是他以为的?
答:局限,就是砍柴的以为皇帝用的是金扁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