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静心,求福”的心态抄经是否合适?

3/11/2016
心经 抄经 回向
...
网友提问:以“求静心,求福”的心态抄经是否合适?
一、本人已皈依,但只发慈悲心做慈悲事,不虔敬三宝。这样的心态,以末学浅见应该是会得到佛陀谅解的,因为众生平等,佛陀心量包容广大,不会因信佛或不信佛而有所区别。请问是否是这样?

二、抄写《心经》,多出于静心、修心的心态,提策自己断除贪嗔痴念。请问以这样的心态抄写《心经》是否合适?

三、网上有一种练字版《心经》,其使用的笔的墨水是会自动消散的,墨水分子几十分钟就会消散于空气中。以这样的墨水抄经,可以避免“抄写完的经本收纳无方”造成的不恭敬,但经论实际上也没有存留而是消散了,是否是不恭敬的行为?末学虽然不虔诚,但也不想造恶业。

四、抄经后的回向,除了回向给冤亲债主和广大世界,是否可以回向给亲人好友,比如如下回向:
愿以此抄经功德及今日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某某和他的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和睦。
又是否可以再回向给另外的第二人?
五、功德如果回向给他人,是否是全部回向至他人身上?量化地说,有几成比例是给到他人的,有几成是回向世界的,几成是留给自己的?如果可以,是否可以不留给自己?

问题较多,十分感恩!

法嘉宗智 回答

一、本人已皈依,但只发慈悲心做慈悲事,不虔敬三宝。这样的心态,以末学浅见应该是会得到佛陀谅解的,因为众生平等,佛陀心量包容广大,不会因信佛或不信佛而有所区别。请问是否是这样?
皈依本身就是虔敬三宝。也正是因为虔敬三宝所以才会皈依。对吧?
佛陀不是一个审判者,祂不会谅解或者不谅解谁。佛只是告诉众生,你们自己做什么都会自食其果。仅此而已。祂是一个把法律抄在本儿上给人看的人,而不是制定法律、依法判决和执行判决的人大、法官、警察三合一。


二、抄写《心经》,多出于静心、修心的心态,提策自己断除贪嗔痴念。请问以这样的心态抄写《心经》是否合适?
只要有一念要断除贪嗔痴,接下来借以什么手段做什么事儿,都是如法的,都是殊胜的,都是值得深深随喜赞叹的。


三、网上有一种练字版《心经》,其使用的笔的墨水是会自动消散的,墨水分子几十分钟就会消散于空气中。以这样的墨水抄经,可以避免“抄写完的经本收纳无方”造成的不恭敬,但经论实际上也没有存留而是消散了,是否是不恭敬的行为?末学虽然不虔诚,但也不想造恶业。
消散的是墨水,而不是经文。而且经文本身也不是智慧,仅只是一段文字。我会背诵心经,那剪指甲,剪头发,甚至于死后烧了,总不能说是心经消散了,不能说火化了我是不恭敬。对不对?这不是恶业。这是因缘。


四、抄经后的回向,除了回向给冤亲债主和广大世界,是否可以回向给亲人好友,比如如下回向:
愿以此抄经功德及今日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某某和他的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和睦。
又是否可以再回向给另外的第二人?

当然可以回向给任何人。按照大乘的教法,只要不回向给自己,都是殊胜的回向。不是因为不能回向给自己,是因为无我。大乘追求无我的智慧,而不是追求自我的安稳和富贵。其实您的一句冤亲债主就包含了所有众生。您这样的回向就好比老师表扬:全班都得了100分,XX同学也得了100分。其实没啥特别的含义。只是自己觉得不单独重点提到一下似乎差点儿啥。仅此而已。


五、功德如果回向给他人,是否是全部回向至他人身上?量化地说,有几成比例是给到他人的,有几成是回向世界的,几成是留给自己的?如果可以,是否可以不留给自己?
佛法是放下这个执着的我。您能把这个“自我”放下多少,回向的力度就有多少。有朝一日您把自己我全放下了,尽虚空遍法界就都在您的回向里!——到那时,您就是佛!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不知道为什么面前好像出现了个可爱的姑娘
答:动时修止静修观,
历历情人挂眼前。
若将此心移学道,
即身成佛有何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