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临死之前,亲人造恶业我也会被连累?

读地藏经的疑惑,为什么我死前后,亲人造善业或恶业,我也会受益或连累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2 赞
捎带着这个问题,我追问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必须一起答。
佛临死之前,拉稀了,祂难受不难受?!
如果难受,那祂不是佛,触缘受,受缘爱……这在十二因缘里根本没出去。那祂不是佛。
如果不难受。拉稀这个业果,有没有报在祂身上。就是小时候户外游戏常常做着鬼脸说的那句话“你打不着!”
这就是经典里所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不是没有后有,而是无论后有什么样子,“我”都不陷其中……
回到地藏经里的原话。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大正藏第 13 册 No. 0412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善恶因缘果
这里说了两个情况,临命终时,一个是行善的,一个是作恶的。
当年翻译经文的都是老司机,话都说的滴水不漏。但是无奈很多人自己乐意想很多……
为善的——修此圣因;造恶的——但结罪缘。
因缘果报,写成数学公式,
因+缘=果。
那么显然,有善因有善缘,就会有善果。反之就是恶果。
二、善恶
那么什么叫善,什么叫恶。
佛教里对于善恶的定义,不同于老百姓嘴里的善良和恶毒。
所以我也总说一句话,不要用凡夫的道德去绑架佛菩萨的智慧。
佛法的核心思想,是离迷向觉。断除贪嗔痴,契入觉正净。
朝着觉正净方向来的,叫善;反之,叫恶。
三、善业恶业
一切有助于断除贪嗔痴的因、缘,就是善业。
比如对于声闻乘——杀盗淫妄酒。
对于天人乘——还要加上一个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戒贪嗔痴。
对于菩萨乘——持戒、布施、精进、忍辱、禅定、般若……
统归来说,三十七菩提道品,正向的是善业,反向的是恶业。
四、回到问题
临命终时,如果亲人做好事,作为当事人。
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是否有利于慈悲心、清净心、智慧心的生起,如果有利于,那么眷属亲人就为我们造了个善因。
如果听到,看到,感受到。他们在杀生,在装神弄鬼,是否会培养出更多的嗔恨、嗔恚、妄想、分别、执着,如果确实把起心动念推向了这个方向,那就是但结罪缘。
五、果报。
佛告诸大众:“难陀苾刍先所作业,果报成熟皆悉现前。”广说如余。即说颂曰:
“假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大正藏第 11 册 No. 0310 大宝积经
无论亲人们做的善因,恶缘,终归在因缘会遇的时候会果报现前。
具体啥时候,不一定。经里没说,书里没写。
无非是早点儿晚点儿,快点儿慢点儿的事儿而已……
六、咋办?
回到一开始我们讨论的佛拉稀难不难受的问题。
唯有得解脱,才不受后有。
唯有真圆满,方离一切苦。
唯有真修行,能断一切漏……
七、咋修?(原文一大段,方便阅读我分段了。)
“复次,五解脱处,是佛所说。
谓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利益;若时闻师宣说正法,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未能广大听受记念,但于其中,能知一法,随知一法,即解一义,若不解其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其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能于其中,广大听受、广大记念,随知诸法,即解诸义,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喜心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一一如实解了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心住一境,不退不没,于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随起寻伺,即于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心住一境,不退不没,于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已复能于彼别三摩地门,善住摄心,随所住心,转复增胜,即于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等名为五解脱处。
大正藏第 01 册 No. 0012 大集法门经
八,看不懂还嫌麻烦的。
还有一个五解脱处。这个前面讲过的,经里边还有什么处什么处,里边有五解脱处。五解脱处是《集异门论》里边的,我们大概摘了一点。它每一个里边都很长,后边一段文差不多的,我们就前面的都写了,后面就把总的写上去了。
第一种是“大师及诸师尊说法要”,听了大师佛或者菩萨、阿罗汉、祖师等等说法之后,能够解脱。怎么解脱呢?“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了知法义之后,便生欢喜心”。欢喜心起了之后,喜乐;喜乐之后,轻安;轻安之后,就受乐受;乐受之后,心定;定了之后,“如实见”,慧来了;“如实见故”生厌离;厌离之后就出离;出离之后,得解脱、证涅盘。就是从因,听了佛说的法、经,或者是其它的菩萨等等说的经、法要之后,能够得到解脱。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以大音声读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你大声地朗诵你自己以前听过的法。所以要念诵,念诵就是要紧,念诵之后也能得解脱。
第三种,“为他广说开示曾所闻究竟法要”,“究竟法要”,重要的、究竟的意思,是最了义的那些,为人家说也能得解脱。这个要当心,不要说“说法能解脱的”,哗……,赶快给人家说。说错了,糟糕了,不但不解脱,把大家跟你自己一下拉下去了。要“究竟法要”,确实自己懂了,给人家说,也能得解脱。
第四,“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也能得解脱。一定要去说吗?不一定。你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好好地思惟观察也能得解脱。
第五,“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的人,你取一个定相,就是入定。入定的思惟,那是更好了,那是善通达,能够得到解脱。
敏公上师开示
实修实行真解脱,不受后有。
不修不行不解脱,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