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观察思维“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可以证果?

12/3/2017
倒果为因
...
网友提问:不断观察思维“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可以证果?

《杂阿含经》卷10:「[4](二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𫄨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𫄨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𫄨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𫄨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𫄨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𫄨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𫄨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𫄨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𫄨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摩诃拘𫄨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𫄨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4]S. 22. 122. Sīla.。

《杂阿含经》卷20:「语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耶?」

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所以者何?我亦离诸有漏,得阿罗汉,所[2]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CBETA, T02, no. 99, p. 141, a18-28)

[2]作+(心)【圣】。


法嘉宗智 回答

看你怎么理解证果。如果在生灭的境界里谈,那秒秒钟证果,也秒秒钟能丢果。

如果以不退转位阿鞞跋致为标准,

没戏!


不证得恒常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叫无常;

不证得常乐怎么知道什么叫苦;

不证得空怎么知道什么叫空;

不证得无我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叫非我。


这是佛的果,很多人把佛的果当作自己的因。


有了禅定就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说出这些东西来。

如同,有了饭就能吃饱,吃饱了就能打饱嗝。

拿着佛的智慧境界里的果当做自己当下因,这叫倒果为因,24K无有出期的死路。

如同,半个月没吃饭了现在问,不断地打几个饱嗝,我能不饿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