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过三皈五戒,但是以后工作难免会应酬,遇到劝酒或敬酒的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不喝对方会认为没面子而介怀?

8/13/2016
饮酒 忏云法师 五戒
...
网友提问:我受过三皈五戒,但是以后工作难免会应酬,遇到劝酒或敬酒的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不喝对方会认为没面子而介怀?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4 赞

不 饮 酒 戒

●释 名

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饮料名酒,饮则犯戒。

酒有二种:

谷酒,用五谷所酿造者。

木酒,用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者。

●制 意

一、失礼仪。酒能令人迷醉,失礼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堕落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兴奋散乱,痴迷颠倒故。

四、损财利。使人消耗财物,损依报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故。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七、三世诸佛法尔不饮酒故。

●次 第

前四为性戒在先。酒戒为遮戒在后。但菩萨戒则酤酒重于饮酒,以损害众生,违背菩萨道故。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 二、酒想。 

三、有饮心。

四、无重病因缘。

五、入口咽下。饮则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犯戒罪。

●轻 重

一、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

注:今按吸烟,亦应判为不可。

●开 遮

开缘有二:

一、病时遍以诸药治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无犯)。

曲,酒糟不应食。受酒戒者不得吸烟及食五辛。

●犯戒果报

◎饮酒

一、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生于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持戒果报

◎戒酒

一、神志清明,恬静安宁。 

二、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三、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对 治

修明慧行

观察思惟饮酒过患:

一、资财散失,福德渐减。 

二、诸根暗昧,智慧退失。

三、现多疾病,饮食减少。

四、增长嗔心,斗诤杀害。

五、淫欲炽盛,诸欲随增。

六、多失礼貌,形不隐秘。

七、泄漏秘密,事业不成。

八、毁辱父母,不敬师长。

九、父母不喜,眷属嫌弃。

十、不敬三宝,破斋犯戒。

十一、身心散乱,远离静定。

十二、违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远,恶人相亲。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忧苦。

十五、旷废光阴,恶习难改。

十六、身坏命终,死堕地狱。




这是忏云法师的五戒表解。

其中。犯酒戒需要几个条件成熟,

1、是酒

2、知道是酒

3、有饮心

4、不是代替药物治疗

5、喝到肚子里


这五个条件,都凑齐了,犯戒,如果缺一,不犯。

其中别的都很好说,就唯独一个,饮心。


这个东西,只有自己清楚,

到底是应付场面,实在不想喝而不得不喝,还是自己真的想喝。


如果自己本身不想喝,逼着不得不喝,不犯戒。

但是自己也贪酒,也想喝,喝了自然犯戒。


自行斟酌……


我不是搅稀泥和自欺欺人,确实戒条如此,

我亲眼看过很多人从所谓的应付应酬变成了不醉不休……


修行是自己的事儿,持戒是为了修行。

修行在生命里的份量有多重,持戒自然就有多精严。

敢于犯戒,勇于开脱,或者不以戒律为然的,

只能说明学佛修行在他那里就是生活调剂,而不是解脱之道……


恭祝一切顺利……吉祥圆满!


最后附上一句我常讲的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师兄,最后一句话笑喷了
答:确实嘛……所有的问题,都是压根就不想解决的问题,否则早解决了……
问:比如昨晚桌上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大佬,我身旁会来事的朋友已经上去敬了几次,这时候如果我不敬显得我很不尊重他们,该如何是好?
答: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来杯酸奶呗……
问:拿酸奶去敬人家,一点诚意都没有,认真脸
答:按照我的经验,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我们自己总会觉得。大家一起吃饭。我不杀生,我不喝酒,是不是不好。我和所有朋友亲戚吃饭之前都说话,我受戒,不喝酒,不吃活杀。感恩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不仅没有人会反对或者不开心,反倒大家都会支持并且觉得这个人有原则而值得尊敬。一个太随顺的人,会让人觉得没原则。一个坚守的人,才更觉得崇高。真的,只要自己勇于说出来,问题就没有那么复杂。
问:我脚着,你会的顺口溜比我会的诗都多(︶.̮︶✽)
答:嘻嘻嘻
问:感谢师兄的回答,非常好,最后一句话亮点啊。我认识的一位师兄说,不要这样说,会被人觉得很无趣,然后不跟你交往了,我都凌乱了。但是呢,我也觉得说出来应该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答:这种不懂得尊重对方信仰的人,不交往就不交往吧,能丢的东西,丢了都不心疼。
问:那个“制意”一项是怎么来的
答:戒经有解释,师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