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五度为盲,般若为导”?

法嘉师父好,关于下面这个问题之前几天看到,一直比较困惑,因为答题是许久前的,就另开一个题目请您解答了。
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六度中最关键的是——五度为盲,般若为导。
先具足了般若,才有后面的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
五度以及五度圆满都是以般若及般若圆满为前提。
对于这个说法我有些不太能理解。
因为我们学佛主要就是学戒定慧,戒律、禅定修好了得圆满智慧。在这三者当中智慧是最终实现的。
而在六度当中,您讲是先有般若,才有其他五度。但是结合前面分析,如果没有前面几项是没法证得般若圆满的。
那么,对于“五度为盲,般若为导”,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般若是一个方向或者导向,是最终要实现。如果没有般若为导,修其他五度就像个瞎子?当然在修持其他五度中,也需要般若引导,只是不圆满的。
不知道我这个理解是不是正确,还请您予以解答。万分感谢!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1 赞
修行有五个次第。
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见道位我加粗了,因为见道位是分水岭。
见道位之前,都是为了证得般若。加行位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中的世第一法,就是般若。
到了见道位,见到般若,知道般若是什么玩意儿了。
而见道位之后,是修道位,是般若的圆满。修道位就是修知行合一。把知道的般若和自己的行持统一起来。不仅知道般若是什么玩意儿,还要知道般若怎么用。
咱们回到原来那个比喻,佛有五块钱,从兜里掏出来了,买了东西,告诉大家要自己去掏口袋。
那么现在从伸手到掏出钱来的阶段,是资粮和加行,看到掏出来的钱,这个是见道。
而只掏出钱来没屁用,你得会把钱变成其他的东西,学会怎么花钱,那么这个是修道。
六度波罗蜜是六度的圆满,是菩萨六度,不是凡夫六度。
菩萨证得般若,知道啥叫无上智了,知道怎么回事儿了。然后在六度中去圆满。
在凡夫看,啥叫忍辱?你骂我,我不还嘴,这叫忍辱。这是凡夫的二边见。因为有忍辱,有人我,有分别。
但是般若的意思是不二智。没有人我,没有分别,甚至于以前我说过,如果觉得有辱可忍,有人在辱我,有我在忍辱,那就不是忍辱。更谈不上波罗蜜。
所以,六度圆满,是用不二的智慧为标准,在理论上断除人我分别执着之后,在持戒、布施、精进、禅定、忍辱五门功课里,继续进深,达到没有分别、妄想、执着。而这一切,依赖的是般若的圆满智慧,所以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
六度波罗蜜是菩萨法门,是菩萨拿到般若的源代码之后各种调试bug的过程,
而般若的证得,和五度没关系,而是在于定慧等持……是怎么能先搞到源代码的问题……
维摩诘经里所讲,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按照凡夫的理解,我忍辱,那我是圣人;我不忍辱,那我是凡夫。
其实凡夫的忍不忍都不是菩萨……
所以,先有菩萨智慧,再有菩萨行持。这就是佛说的觉行圆满,理事无碍。
而至于般若之前的事儿,定慧等持,上座,做功夫吧。
持戒波罗蜜的戒一定是不名新得的戒;
忍辱波罗蜜的忍一定是无人我众生相的忍;
布施波罗蜜的布施必定离不开三轮体空;
精进波罗蜜的精进必然是心一境性;
禅定波罗蜜的禅定怎么可能绕开心体离念?
而这一切,离不开般若……
究竟成佛的根本是六度波罗蜜;
六度圆满的前提是摩诃般若;
般若的根儿在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来自暖顶忍;
暖位之前是福慧资粮;
福慧资粮的起步是五戒十善……
今天终于把以前零零散散的玩意儿都串起来了。
啥问题最后都归到五戒十善,佛法的修行就是这么朴素和扎实。
网友上传配图



还有后面的五度的五句话,现在理解不了也正常,没到那个层次,说出来估计我还是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