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7/22/2016
因缘

目前没有修佛法,但是身边有朋友提及,最近在用佛教文化的一些理念帮助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感觉很不错,大家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举例:深信因果,(其实也没有做到深信,但是会用这个来劝慰自己)就不会心生怨气,欢喜接受,可以坦然应对工作中生活中之前自己并不太喜欢的(比如过分关注别人的隐私,或者习惯性冷嘲热讽)一类人,转念,不再觉得他们有多无聊或者可憎,而是真诚接受,不存怨恨心,发现之前的烦恼不存在了,也不会延续、渲染。每天少了很多烦心的人和事,心情很好,有益于身心,并且把类似的感知分享给其他遇到烦恼的朋友,开解他们的心结,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感觉甚好。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1 赞
您的题目里例子,存在一个特隐含的漏洞。
有人伤害我,我用因果的知见,缘起法的知见遮破这个烦恼。
在人看来的这种伤害,用佛的智慧来看,是因缘果报,是业报现前。
那我很坦然地面对这个业报现前,一定是往昔我和他的因缘导致今天他会这么做。
那我可以坦然接受,不存怨恨。
到这里,缘起法的效用完美发挥,这确实是开示悟入佛知见。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
用缘起法来解决烦恼这件事儿,本身也是因缘来的。
也是往昔自己的善根成就,今天能用佛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业报现前。
那么当下,也确实就没什么好欢喜的,没什么好开心的。
如您题目里所说的心情很好,就也应该用因果的知见一起遮破它。
佛法修行四依四不依,
有一条,依智不依识。
用缘起法,深信因果的知见来解决问题,解除烦恼。这是智;
遇到不欢喜的嗔恨,遇到欢喜的高兴。这都是识。
在我们第一次依智不依识,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烦恼时,
不要落入另一个开心快乐的新烦恼。
修行就像蹚雷区,周围都是雷,
不要躲过这一个的时候,踩到另一个。
如果落入了“因为用因缘解决了烦恼而生起的快乐”,
就如同躲过了初一没躲过十五。
无明就像连环套,一个套一个,
不要因为解开这个就中了另一个。
认得三十六计,更要清楚地知道识破诡计之后的下一个,将计就计……
有人伤害我,我用因果的知见,缘起法的知见遮破这个烦恼。
在人看来的这种伤害,用佛的智慧来看,是因缘果报,是业报现前。
那我很坦然地面对这个业报现前,一定是往昔我和他的因缘导致今天他会这么做。
那我可以坦然接受,不存怨恨。
到这里,缘起法的效用完美发挥,这确实是开示悟入佛知见。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
用缘起法来解决烦恼这件事儿,本身也是因缘来的。
也是往昔自己的善根成就,今天能用佛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业报现前。
那么当下,也确实就没什么好欢喜的,没什么好开心的。
如您题目里所说的心情很好,就也应该用因果的知见一起遮破它。
佛法修行四依四不依,
有一条,依智不依识。
用缘起法,深信因果的知见来解决问题,解除烦恼。这是智;
遇到不欢喜的嗔恨,遇到欢喜的高兴。这都是识。
在我们第一次依智不依识,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烦恼时,
不要落入另一个开心快乐的新烦恼。
修行就像蹚雷区,周围都是雷,
不要躲过这一个的时候,踩到另一个。
如果落入了“因为用因缘解决了烦恼而生起的快乐”,
就如同躲过了初一没躲过十五。
无明就像连环套,一个套一个,
不要因为解开这个就中了另一个。
认得三十六计,更要清楚地知道识破诡计之后的下一个,将计就计……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又学新知识了
答:感恩您又给我一次积攒福报的机会!


问:不太理解。。也就是说开解了烦恼也要平淡的面对是吗 不能有一种 ”窃喜“的心态 尽管这个念帮助了我 但是也要做到不悲不喜?
答:当然。佛法是要用来遮破一切人类的分别妄想。那么不开心的是分别妄想,让我们开心的依然是分别妄想。所以不仅不开心的时候要记得因缘果报所以坦然,在开心的时候,依然是因缘果报所以坦然。这样才没有了贪嗔痴,缘起法是要遮破贪嗔痴,而不是为了让我们只留下好的。


问:阿弥陀佛 不过那种愉悦感是发自内心的 也是一种正向的力量 而且我会帮助别人也开解 所以是一个越来越好的过程 慢慢的 自己变得心平气和了 这样的逻辑有没有不妥
答:这依然是在贪这种正能量,贪这个越来越好,依然在在用自己的好恶来面对世界,而不是用佛法。您这里所谓的心平气和,其实有个漏洞,因为越来越好所以慢慢地心平气和。其实,知道越来越好的时候,自己愉悦的时候,心已经不平了。


问:阿弥陀佛 好难的样子 从一种有负面情绪的情境中转化到正面的情境中已经需要很努力了 如果再做到不悲不喜 没有情绪 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答:修行不是一件事儿,修行是每一件事儿。


问:可能是法門不同,末學學所學法門,一切自然,沒強求。
有喜有樂,是好事,最起碼能保持一個平靜的心。
末學所學法門,只有中性的覺知觀察,沒強去改什麼,所以,如您覺觀到自己較以往心平氣和,就只是心平氣和,就算覺觀到自己當下較以往浮燥,也不會去掉悔,若能覺觀到,自然也會漸不浮燥。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末學讚嘆題主的描述,能身體力行,就在修習佛法,別急,不急,反而無貪無嗔無癡,就是練習好習性。
體主若有興趣,可點入末學的主頁,看末學回答的,或許合於您的因緣。
祝福!
有喜有樂,是好事,最起碼能保持一個平靜的心。
末學所學法門,只有中性的覺知觀察,沒強去改什麼,所以,如您覺觀到自己較以往心平氣和,就只是心平氣和,就算覺觀到自己當下較以往浮燥,也不會去掉悔,若能覺觀到,自然也會漸不浮燥。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末學讚嘆題主的描述,能身體力行,就在修習佛法,別急,不急,反而無貪無嗔無癡,就是練習好習性。
體主若有興趣,可點入末學的主頁,看末學回答的,或許合於您的因緣。
祝福!
答:我不反对有喜有乐,我反对耽著在喜乐上。这么讲,是不是咱俩就不矛盾了。


问:贊同。

问:但末學所學法門沒在"反對",只有覺觀,若自己不自覺的反對,當我們覺觀到自己的反對,也會漸漸不再用反對。
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就在練習無貪嗔癡的習慣。
我們也尊重所有的因緣,所以,不被任何因緣牽著走,若能如此趣向如實的練習,自然的更中性。
祝福!
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就在練習無貪嗔癡的習慣。
我們也尊重所有的因緣,所以,不被任何因緣牽著走,若能如此趣向如實的練習,自然的更中性。
祝福!
答:我们是站在不了义上说不了义嘛。如果站在第一义上说第二义。那没法讲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