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慈悲这个概念到底从何而来?
3/24/2016
慈悲

最近了解了一点原始佛教相关的知识,发现和我心中的印象差距比较大。电影小说中经常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之类的话,但佛祖并没有明确表示过这方面的思想啊!虽然佛祖本身有大慈悲,但是慈悲不是从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中所推定而出吗?为下世的福报而为善。但汉传佛教似乎把这部分放大化了。
措辞也许有点不太清楚,请见谅。
看了大家的回答而写的几句话
关于原题中对慈悲的推定,想了想更接近于导民向善的手段,而非慈悲的本意。@阿米也说了,不管南传北传,慈悲的定义是给世间一切有情安乐。这一点我之前并不知道,倒是妄言了。
法嘉宗智 回答
慈悲完了还不够。还有一个喜舍。
这个概念是贯穿于大乘和小乘佛法的。
也称作四无量心 四梵住
《大般涅盘经典》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问答:
何谓为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何谓为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维摩诘)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喜?”
(维摩诘)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舍?”
(维摩诘)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这个概念是贯穿于大乘和小乘佛法的。
也称作四无量心 四梵住
《大般涅盘经典》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问答:
何谓为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何谓为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维摩诘)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喜?”
(维摩诘)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舍?”
(维摩诘)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