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对被批评吗?

8/7/2016
达摩四行观
...
网友提问: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对被批评吗?

法嘉宗智 回答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什么叫做报冤行呢?意即修道行之人,假若受苦时,应自觉以正念想道:我在往昔无数劫中,迷弃本心盲从外缘,流浪种种幻有境界,多曾妄起冤憎之心,违害无限众生;如今虽无过犯,但这都是我宿世罪殃,恶业之果成熟,而非天神以及他人所能给与,由此甘心接受都无冤言。经典中说,逢苦恼而不怨忧,乃认识豁达之故。这种心念生起时,便与无上真理相应。由此体会冤结而悟入佛道,故而称作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第二、随缘行的含义是:众生本来无我,只是心识随业力所转,苦乐业报齐受,这些实际皆依因缘所生。假若得到胜上善报荣誉等好事,应知这是自己过去宿因之所感召,如今因缘和合方能得到,如若缘份已尽,还归虚无,有什么可喜?如此一切得失皆随因缘,心中无增无减,欣喜之气无动,暗顺于佛法妙道,故而称作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第三、无所求行的含义是:世人长久迷惑,处处贪着幻受,这就叫做贪求。智者了悟真相,理想与俗习相反,安心无为本然,形体随生命运转,视一切万有本来空寂,了无愿求意乐。因为深知功德黑暗常常相互追随,在三界中居留,犹如住在起火的房宅,有身体即皆受其苦,谁能常得安逸?真实了知到这一点,故而能够舍却对种种幻有的迷恋,止歇妄想毫无贪求。经典中说,有求皆是苦恼,无求即成安乐。由此判明自心,了知无求为真正佛道行持,故而称作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第四、称法行的含义是:本性清净之妙理,视之为法。这妙理中一众事相本来空寂,无可侵染,无可住着,无自我亦无其他。经典中说:法无众生,离众生相之故;法无有我,离我相之故。有智之人若能相信并解悟这个道理,应当依照法理而行事。法之本性了无悭吝,以自己身命财物,行于布施解脱法而修舍施,心无吝啬痛惜,透脱理解自、他、物事三者皆空,而无倚持染着,仅仅而为净除迷垢,相应教化众生而不认取事相。如此而致力自心修行,又能利益其他,也能庄严觉悟之道。布施解脱法能够如此,其余五种解脱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照样修行。如此而为净除自心妄想,修行六度解脱法,而无所行之相,这个就是称法行。)



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觉得达摩祖师的四行观最切题了,
然后搜了一个准备复制粘贴。
但是搜到的版本带白话译文,
我没看译文。
一般来说,转载答案是要对转载内容负责的,
但是上文中白话译文的部分我偷懒了,
各位学长大大们自行斟酌,小生惭愧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