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7/22/2016
资粮

换个方法问,做善事是不是累积智慧的本钱?为什么?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2 赞
首先,
原话是四句,
而忽视了后面的"自净其意",这样一来佛的真实教导就缺了一半儿。
其次,
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中的“善恶”,并不是人类道德标准的善恶。
在佛教里,对于善恶的定义是以解脱轮回,契入涅槃,离苦得乐为根本的。
离迷向觉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第三,
“是诸佛教”——诸佛到底教了个啥,
其实就是两件事儿,
一个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是自净其意。
佛,两足尊。
两足尊不是两个脚丫子尊,而是两种资粮的具足圆满和尊贵。
两种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
换言之,就是佛教导众生就是要圆满自己的福德和智慧,
当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
第四,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关于两种资粮的叙述:
那么既然修行成佛就是要圆满这两种资粮,
那么显然,一切有助于圆满资粮的事情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那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成为了学佛修行的核心和根本。
第五,
佛教的核心根本理论是缘起法。
只有真的深深相信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一切都是业报现前,一切都是因果不虚的时候,
这才具有了起码的契入佛智的基础和条件。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自遭殃。
只有不断的做好事,种善因,才能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才能解脱世间烦恼。
善是庄稼,恶是杂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要想来年收成好,今年到底种点儿啥?
原话是四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很多人只看见了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而忽视了后面的"自净其意",这样一来佛的真实教导就缺了一半儿。
其次,
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中的“善恶”,并不是人类道德标准的善恶。
在佛教里,对于善恶的定义是以解脱轮回,契入涅槃,离苦得乐为根本的。
离迷向觉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第三,
“是诸佛教”——诸佛到底教了个啥,
其实就是两件事儿,
一个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是自净其意。
佛,两足尊。
两足尊不是两个脚丫子尊,而是两种资粮的具足圆满和尊贵。
两种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
换言之,就是佛教导众生就是要圆满自己的福德和智慧,
当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
第四,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关于两种资粮的叙述:
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
那么既然修行成佛就是要圆满这两种资粮,
那么显然,一切有助于圆满资粮的事情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那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成为了学佛修行的核心和根本。
第五,
佛教的核心根本理论是缘起法。
有偈言: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知佛见就是对于因缘果报的正知正见,
只有真的深深相信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一切都是业报现前,一切都是因果不虚的时候,
这才具有了起码的契入佛智的基础和条件。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自遭殃。
只有不断的做好事,种善因,才能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才能解脱世间烦恼。
善是庄稼,恶是杂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要想来年收成好,今年到底种点儿啥?
网友上传配图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师兄一直强调的智慧资粮,确是当下最紧要的。嬉笑怒骂,皆为慈悲故。
答:其实我更强调福德资粮。多少人修一辈子,根本遇不到善知识,也离不开障碍,也不能勤修行。这些且不论,还有多少人做不到随顺资具丰饶财宝,为了养活自己喂肚子而奔波一生。


问:法嘉老师,您说过修行就是修定慧,学佛就是学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善也不对,那这个答复是说好事做的少,就没有福德就修不成定慧么?南传佛教是否没有把慈悲和智慧看的一样重要?
答:是啊。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是修行乃至成佛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先有福德,有了福德才能修起来定慧。然后定慧增上,福德当然也增上。南传啥样咱就不聊了。修好咱自己的。


问:那是说要先做个好人,才能修成佛吗?记得您在一个答复中说过做好人和出世间,压根就没关系。并且你也指出过佛教中的善,指的是离迷向觉。做好人好事未必是行善啊,我想问的是,积累福德资粮是否就是做好人好事,还是行佛教中的善?
答:积累资粮是五戒十善。不是人们所谓的好人好事。您可以细查一下两部佛经。一个是五戒相经。一个是十善业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