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皆空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佛祖面前求名求利?

10/25/2018
观音烧施法 楞严经
...
网友提问:佛教四大皆空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佛祖面前求名求利?
如题

法嘉宗智 回答 ,获得 2 赞

小说里没有,但电视剧里这一段拍得极好。

唐三藏说到底是个学问僧,佛学极好的,而于教外别传的禅门功夫,想来是差了些。


女儿国国王看唐僧仪表堂堂,有意婚配。让御弟哥哥做国王,自己做王后。

唐僧拒绝,国师带着唐僧夜访国宝……

撩开帘子,女王横陈——御弟哥哥,难道我算不得国宝么?

然后唐僧双目紧闭……


这时候,女王打了一个特别好的机锋……如果唐僧有功夫,这一句话够他开悟的。

用六祖的话说,不移一步到西方。

用我的话说——还取个甚么经?!



“你紧闭双眼,还说什么四大皆空?”


“你若真的四大皆空,为什么不敢睁眼看我?”


“你若真的睁眼看我,我不信你会两眼空空。”


好俊俏的机锋!

什么叫空?很多人把空理解为了没有。

在楞严经里,把空叫做舜若多——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转移。

所以,把所谓的“舜若多性”叫做“空性”,很多人钻了这个文字坑,

认为四大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属于断灭见。


所谓的舜若多性,就是一切本不动摇,也不增减,更不生灭,且不二元的自性。

有和没有一个样——因为从来没有过;

多和不多一个样——因为从来没增减;

……

所以,空是从性来说,名利是从相上来讲。

名利是虚幻相,而不管名利多少的幻相,本性都是不二和如如的。

那么,不可以站在“性”上去否定“相”上的问题。

如同说,所有的食物吃下去都会变成大粪——这是规律。

那么,你为什么不直接吃大粪呢——这是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体现,但是不可以用本质来否定现象。


所以,以前有人问,念完经要回向么?

当时有一个特别有禅味的回答——

回向是执着,不回向也是执着。只要有执着就和佛法不相应。

佛法要打掉的是执着,而不是回向与否的这个外相。


四大皆空也如是——

看着美色迈不动腿是执着;双目紧闭不敢看也是执着。只要有执着,就和佛法不相应。

所以看到女王的时候,唐僧的反应并不“空”。反倒由一种执着落入另一种执着。


比如被广泛诟病的收钱说法的问题——

答题收钱是执着;答题不收钱也是执着。只要有执着,就和佛法不相应。

不给钱的也答,给钱的也答,答完了拿着钱再来饶益众生。想为众生办实事,办完事儿也像从来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这才是自在和解脱。

救度众生,光靠碰碰嘴皮子没用,没银子说啥都不好使……这不,大菩提藏随着活跃用户的增加,备份、维护、存储、包括即时通讯功能所产生的费用呈几何级增加……没钱,没钱拿什么来做实事儿?!

如果众生的问题能用钱解决,赚钱来解决问题就是唯一的途径,否则,何异于——何不食肉糜?!说到底无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人病了难受,你跟他讲佛法,不如给他买包药……


今年智行讲堂的开销和工作,在以往的供养高僧,布施众生,饲养流浪猫狗之外增加了几部分:

一、有了助学项目。一些考上了大学,但是迫于学费压力承担不起的家庭,我们会供养孩子去学习,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必要的各种开支。

二、有了读书项目。一些初高中生在读的学生,我们会根据传统文化,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集子等等文学类别的内容,提供阅读机会。现在的书越来越贵。再次也感谢当当网提供给我们的优惠折扣。

三、有了佛法修持项目。从观音烧施法的法本的结缘,到今后的再版批量印刷,观音烧施法的修法法器的结缘供养,修法用具的布施……等等内容。届时可能号集观音烧施法的修法行者一起出资制作百味食子香,做好之后再发还回来。或者手头够的话,我个人做好再送给大家……


呵呵……十八万……哪儿够啊?!



 

求名也好,求利也罢。是现象。

而真正的本质是不受名利染著,能用得到的名利做更多实在和有意义的事儿,远比嗤之以鼻有效得多。


老和尚和小和尚去行脚,看到一个小娘子在河边要过河。

老和尚说,来,我背你过去。小和尚惊了。

到了对岸放下后,师徒二人继续行脚云水。

走了十里路,小和尚一直在嘀咕,男女授受不亲,师父怎可做这样的事?

又走了十里路,小和尚憋不住了,问老和尚,作为出家人,怎可做这样的事?

老和尚说——

我把她背到对岸就放下了,你背着她走了二十里!


名利亦如是。有些人左手收进来,右手就散出去了。自己心无挂碍问心无愧,自在解脱。

而有些人站在旁边,眼红?眼气?打着维护正法的旗号争先恐后鞭笞挞伐?

维护正法么?如果你执着在其中,本身就不是正法。自己都歪了,还能维护啥?!

很多看到名利二字就上蹿下跳的人,其实——

只是没看清谁动了他自己的奶酪……

风动?幡动?……

世间本无事……





网友上传配图

相关文章